第三一生凉粉伊势清远
作者:郭文华
爱上一座城市,始于美食。
我的家乡在河南省西南部的一个偏远小镇。小镇隐藏在大山深处的褶皱里,是名副其实的山窝、山角。一座又一座山,羁绊着邻居的脚步,阻挡着我们远方的视野。我记得很清楚,初中毕业之前,我几乎没出过小村子,也没去过县城,对山外的世界一无所知。
那时候我舅舅在灵宝工作。灵宝在哪里?山外,镇外,县城外,是另一个我用全部想象力都无法认识的世界。对我来说,就像梦一样遥远。
不过,这并不妨碍灵宝在我心中的分量。从小深受舅舅喜爱的我,总能享受到他从灵宝带回来的美味:又红又大的苹果,清脆香甜的红枣,偶尔还有令人垂涎的酱猪蹄,香脆可口的煎饺...都是稀有美味。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舅舅的爱不仅安慰和滋养了我孱弱的肠胃,也让我对这个异地小城充满了瑰丽的想象和无尽的向往。在我心目中,灵宝已经成为了美食的代名词。
巧合的是,多年后,一纸毕业派遣证明和户籍迁移证明,将我和这个曾经给小时候的自己带来无限温暖的小城联系在了一起。那是冰子新年结束的一个黄昏。放下行李一路狂奔后吃的第一顿饭,就是购物中心夜市的凉粉。
时值隆冬,大街上冷风萧瑟。但购物中心的露天市场里,热气腾腾的小吃摊前人头攒动,烟火红尘的热闹景致尽在眼前。羊肉汤、炒河粉、麻辣烫、石子馍、脂油饼、肉夹馍……令人眼花缭乱。锅铲清脆的碰撞声,老板热情的叫卖声,食客惬意的谈笑声,声声盈耳。刚出鏊的凉粉色泽金黄晶莹剔透,辅以葱、蒜、姜、辣椒等佐料,经过大火的煎炙,散发出沁人心脾的奇香,令人口舌生津,食欲大开。一碗凉粉,一个滚烫的石子馍,外加一小碗八宝粥,直吃得酣畅淋漓,额头微汗,瞬间忘记远行的疲惫和冬日的寒冷。时值隆冬,街上寒风萧瑟。然而,在购物中心的露天市场,热气腾腾的大排档人头攒动,烟火红尘的热闹景象就在眼前。羊肉汤,炒米粉,麻辣烫,石头包子,肥饼,中国包子,琳琅满目。锅铲清脆的碰撞声,老板热情的叫卖声,食客们愉快的笑声都很响。新鲜的凉粉色泽金黄晶莹,辅以葱、蒜、姜、辣椒等调味品。经火煎后,散发出沁人心脾的清香,让人垂涎欲滴,食欲大增。一碗凉粉,一个滚烫的石头馒头,一小碗八宝粥,我吃得酣畅淋漓,额头微微冒汗,瞬间忘记了长途跋涉的疲惫和冬天的寒冷。
爆炒凉粉,小时候喜欢吃,但这种带着怪酸味道的凉粉还是第一次吃。作为灵宝带给我的第一次味觉体验,终身凉粉瞬间俘获了我的心。身处熙熙攘攘的夜市,想到以后可以随时随地享受美食,我百感交集。我想想,我想了这么久这个城市,很大程度上是对食物的贪婪。
相传,朱允炆年间,明太祖文健、燕王朱迪以“清军边”为名,率军入宁,带着贴身随从仓皇而逃。为躲避新皇帝的追杀,以年号中的“简”字为氏,隐姓埋名,定居豫西(相传在今天灵宝市杨店镇西水头村一带,姓氏以简为主)并繁衍生息。据《东京梦录》记载,绿豆凉粉原本是皇室专属食品。相传当时有个嫁给厨师的宫女,怀孕后特别贪吃老嘴。厨师渴望爱他的妻子,恳求朱允炆。被批准后,他去当地一个老农家打工,用工资换绿豆,做凉粉充饥。文健被他们的爱情感动了,送给他们“终身豆腐”,意思是夫妻将一起生活一辈子。
足见小小的凉粉里藏着灵宝人对味蕾的特殊记忆,但在家里却不同寻常。我想每年农历二月初二,舞阳店镇宅源村的“流光节”上,村里的大人小孩吃凉粉祈求一帆风顺,万事如意,应该也是源于此吧。
记忆中,在杨店生活了近半个世纪的婆婆做的凉粉比较正宗好吃。炎炎夏日,她用浸过水的铜簪子把凉粉刮成均匀的细条,轻轻放进事先盛有黄瓜丝的碗里,撒上葱花,再撒上辣椒油、蒜泥、芝麻酱、芥末、磨好的香油、米醋等调料。琥珀姜黄绿色火热,色泽鲜艳,香气刺鼻。看一眼,就会打开你的食欲,让你垂涎三尺。入口麻辣爽滑,酸酸动人,更令人神往。那是一种久别重逢的感觉!偶尔婆婆会用一些小葱、鸡蛋、蒸花炒菜。这时候的凉粉又香又浓,蒸出来的花又浓又软,更是别具一格。
终身凉粉是绿豆结束植物生命后的又一次奇幻之旅。期间要经过浸泡、打浆、沉淀、撇渣、发酵、过滤、熬煮等十余道工序。看似简单,其实里面全是吃的喝的。石磨磨出来的青豆浆需要清理表面的浮沫,留下好浆在山洞里发酵;发酵时间也要控制好,不能太短,也不能太长就变质;沸腾的温度比较关键,所以水需要大火烧开,粉浆放入锅中转文火。快熟时,迅速关火保持余温,直至完全熟透,倒入瓦锅冷却。至此,一盆晶莹剔透、天真烂漫的凉粉惊艳全场。外观优雅,口感绵软可口的终身凉粉,一直深受我们一家人的喜爱。
女儿出生后我搬进城里居住,婆婆仍会不间断地做好凉粉送来。斯时公公已去世十多年,担心她过于操劳,我多次劝她别做了,毕竟市场上常年有卖。她说卖的咋能跟自家做的一样呢?然后,依然做,照例送。女儿出生后,我搬进了城里生活,婆婆会继续做凉粉。公公石去世十几年了,我担心她劳累过度。我一再劝她不要做这件事。毕竟一年四季都在市场上卖。她说,怎么能和她家里做的卖的一样呢?然后,还是照常做,照常发。
这两年,婆婆患上了严重的老年痴呆症,生活不能自理,和孩子的交流也仅限于吃饭睡觉。在她身边,我无法从她的空眼神中读出她的内心世界。也许,她早已忘记了每年春天满怀希望种绿豆的岁月,忘记了她不厌其烦地做凉粉,一次次送到城里的往事,但我永远不会忘记。那种独特的味道一直在我脑海里,混合着风的味道,草木的味道,阳光的味道,时间的味道,亲情的味道。那种独特的味道,往往只在舌尖下,也在心里。
今天看着只能住在病床上的婆婆,我好像突然明白了她种绿豆做凉粉的苦心。小绿豆从一粒种子开始,发芽、破土、开花、结果,再经过打浆、沉淀、熬煮、定型,最后成为餐桌上的独特美食。原来,前世的每一个细节,都饱含着婆婆对孩子的关爱与祝福。
而这份感情往往被粗心的我们忽略了。想起我不止一次告诉她,市面上随时都有,随时都可以买到,我就心如迷雾,虽然只是不想让她太辛苦。
一个人一辈子,一个人一辈子,一个人一辈子。饱含深情的一生凉粉,通过味蕾的连接,一端牵着故土,另一端系着亲情。在岁月的长河中,融合了爱情的味道,才会有持久的魅力,历久弥新。
也许,舌尖与血脉相连,让原本平凡的生命果冻有了生命的温暖。对我来说,一念相连的特色小吃,更多的是亲情的味道,是一生一世的爱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