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遣兴》翻译、
《遣兴》的怀念对象是儿子,慈爱之情溢乎全篇。这是一首排律(俗称长律),中间四联全是对仗。全诗可分三层:前两联回忆过去,写骥子两三岁时颖悟过人;中间两联写骥子现在的遭遇,因逢“世乱”,居无定所,又值父亲外出,音信全无,只能仰赖母亲的爱抚;最后两联写诗人想跟家人团聚的急切心情。这首诗先写过去是有深刻用意的。按作诗的时间来推算,骥子“学语时”当为755年,战乱还没有发生,可是谁也没有料想到就在这年的11月安禄山发动叛乱,战争波及广大地区,使千万个家庭流离失所。诗人先写骥子在先前的颖悟的表现,再写他在战争中的遭遇,就更能引起读者的同情。此外,从“怜渠小”“仰母慈”诸语中还能看出诗人因未能尽到自己的责任而深感内疚的心情。 遣兴》注释 遣兴这首诗写诗人的念子之情,遣兴(xìng),寄兴。 杜甫骥子〔骥子〕宗武的小名,这一年刚五岁。好男儿,前年学语时。 问知人客姓,诵得老夫诗〔问知人客姓,诵得老夫诗〕(骥子三岁时)知道问家里来人来客的姓名,能背诵他父亲的诗。这是称赞骥子的颖悟。。 世乱怜渠〔渠〕他,指骥子。小,家贫仰母慈。 鹿门携不遂〔鹿门携不遂〕意思是,未能携全家一同避难。鹿门,山名,在襄阳(今属湖北)境内,汉江东岸。东汉末,天下大乱,庞德公携全家隐居于此。后成为隐居地的代称。,雁足系难期〔雁足系(jì)难期〕意思是,难以料定何时才能互通音信。雁足,事见《汉书?苏武传》,大意是,汉求苏武,匈奴单于诡言已死。汉使得密报,知武在某大泽中,于是声称:汉天子射上林苑中,得雁,足系帛书,知武所在。单于大惊,只好放还苏武。。 天地军麾满,山河战角悲〔天地军麾(huī)满,山河战角悲〕形容全国各地都处于战乱之中。军麾,军旗。 傥归免相失,见日敢辞迟〔傥(tǎng)归免相失,见日敢辞迟〕倘若我能回去跟家人相聚,那就一定要争取早日见面,决不拖延。傥,通“倘”,如果。免相失,免于离散。迟,延迟。。王维的鹿柴的诗表现手法主要是什么
第一句“空山不见人”,先正面描写空山的杳无人迹.王维特别喜欢用“空山”这个词语,但在不同的诗里,它所表现的境界却有区别.“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山居秋暝》),侧重于表现雨后秋山的空明洁净;“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鸟鸣涧》),侧重于表现夜间春山的宁静幽美;而“空山不见人”,则侧重于表现山的空寂清泠.由于杳无人迹,这并不真空的山在诗人的感觉中显得空廓虚无,宛如太古之境.“不见人”,把“空山”的意蕴具体化了.如果只读第一句,读者可能会觉得它比较平常,但在“空山不见人”之后紧接“但闻人语响”,却境界顿出.“但闻”二字颇可玩味.通常情况下,寂静的空山尽管“不见人”,却非一片静默死寂.啾啾鸟语,唧唧虫鸣,瑟瑟风声,潺潺水响,相互交织,大自然的声音其实是非常丰富多彩的.然而此刻,这一切都沓无声息,只是偶尔传来一阵人语声,却看不到人影(由于山深林密).这“人语响”,似乎是破“寂”的,实际上是以局部的、暂时的“响”反衬出全局的、长久的空寂.空谷传音,愈见空谷之空;空山人语,愈见空山之寂.人语响过,空山复归于万籁俱寂的境界;而且由于刚才那一阵人语响,这时的空寂感就更加突出.一二句是以有声反衬空寂.
静美和壮美,是大自然的千姿百态的美的两种类型,其间原本无轩轻之分.但静而近于空无,幽而略带冷寂,则多少表现了作者美学趣味中不健康的一面.同样写到“空山”,同样侧重于表现静美,《山居秋暝》色调明朗,在幽静的基调上浮动着安恬的气息,蕴含着活泼的生机;《鸟鸣涧》虽极写春山的静谧,但整个意境并不幽冷空寂,素月的清辉、桂花的芬芳、山鸟的啼鸣,都带有春的气息和夜的安恬;而《鹿柴》则带有幽冷空寂的色彩,尽管还不至于幽森枯寂. 王维是诗人、画家兼音乐家.这首诗正体现出诗、画、乐的结合.无声的静寂、无光的幽暗,一般人都易于觉察;但有声的静寂,有光的幽暗,则较少为人所注意.诗人正是以他特有的画家、音乐家对色彩、声音的敏感,才把握住了空山人语响和深林入返照的一刹那间所显示的特有的幽静境界.但是这种敏感,又和他对大自然的细致观察、潜心默会分不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