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年并非专指一个节日,由于各地风俗,被称为小年的节日也不尽相同。小年期间主要的民俗活动有贴春联,扫尘,祭灶等。小年也意味着人们开始准备年货,准备干干净净过个好年,表示新年要有新气象,表达了人们一种辞旧迎新、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俗话说“民以食为天”,我大吃货帝国自有国情在此,每个传统节日都有与之相对应的特色美食,不同地区也有所不同,今天吃小货就来扒一扒大江南北的那些小年特色美食。
一、饺子
小年又称祭灶节,小年也是过年的开端,更是一家要包饺子祭祀灶王爷的大日子,所以北方小年晚上习惯吃饺子,取意“送行饺子迎风面”。此外,民间有“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每逢新春佳节,饺子更成为一种应时不可缺少的美食。
二、、关东糖
关东糖又称灶糖、大块糖、麻糖。是古老的汉族传统名点,即是年节食品又是祭祀用品(祭灶神)。一年之中,只有在小年前后才有出售。。新做的大块糖,放在嘴里一咬,又酥又香,有粘性,有一种特殊风味,是关东男女老少都十分喜爱的一种糖。它已从灶王爷的祭桌上走下来,广为百姓享
三、吃糖瓜
糖瓜是古老的汉族传统名点,既是春节年节食品又是祭祀用品(祭灶神)。过去讲廿三那天要祭灶王,既有在他升天到玉皇大帝那儿禀报时,请他多多美言之意,又有以糖粘上灶王爷的嘴不让他多说之心。北京有这么一句歇后语:“灶王爷升天---好话多讲”。糖瓜是清朝宫廷面点的典范,吃起来脆甜香酥,别有风味。
四、火烧
小年这天除吃灶糖之外,火烧也是很有特色的节令食品。每到腊月二十三祭灶这天,城市中的烧饼摊点生意非常兴隆。火烧是主要流行于中国北方地区的一种特色传统名吃,祭灶火烧 祭灶火烧是用面粉加红糖烙烤而成,民间取其谐音,预示来年日子红红火火。
五、炒玉米
晋东南地区、潮汕地区有吃炒玉米的习俗,民谚有“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一锅倒”的说法。人们喜欢将炒玉米用麦芽糖黏结起来,冰冻成大块,吃起来酥脆香甜。
六、粘糕
在山东鲁西地区民间有“二十三、粘糕粘”的民谣。每年腊月廿三,是家家户户蒸粘糕吃粘糕的日子,意为粘住灶王的嘴,让其上天言好事,不说人间坏事。在山东半岛的人们又大多自农历腊月二十三后,家家忙做大枣饽饽(又称大馒头)、团圆饼、寿桃等面花,表示全家大团圆。
七、地栗
在上海,祭灶日这天的传统食物是粽子糖、麦芽糖和糯米团子,又甜又粘的“糖衣炮弹”,让灶王爷只说好话。此外,上海地区的祭灶食物还和方言谐音有关。,腊月二十四习惯吃地栗(也叫荸荠、马蹄),上海话里“地”和“甜”同音,故地栗谐音代表甜,让灶王爷多说好话。
八、甘蔗
广东新会有过小年夜习俗,腊月二十三,买一棵连着叶子的甘蔗放在厨房,再加一些祭品和甜的小吃来送灶君(俗称“谢灶”); 腊月二十三,家家户户开始准备过年的食品,绣角(俗称角仔)、笑口枣、煎堆、牛耳壳、蛋散、爆米花、糖不甩、椰角、糖冬瓜等等纷至登场,家人开始抽空到花市买一些花和几盆年桔回家摆放以迎新春。
九、年粽
南宁人有过小年吃“年粽”的习俗,年粽是新年吉祥的象征,俗话说:“年粽年粽,年年高中(粽)”。年粽跟端午节的凉粽不一样,它有馅,有大有小,有长有短,有圆有扁。剥去叶子后,皮是糯米,陷是绿豆和猪肉,也有人放自己喜欢的食品做馅料。
十、米饼
农历腊月廿三,民间俗称“小年”,广西武宣、桂平等地民间有做米饼的习俗。米饼是用糯米粉作主料,花生、芝麻、白糖作配料,放入模具打制成圆形,再经高温蒸熟,吃起来别有风味,有“团团圆圆”的寓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