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过了那么多年,我依旧不会忘记我曾看见的印度,横冲直撞的汽车,到处可见的寺庙,脏乱的集市街道,这是一座古老的国度,但同时,它是凌乱的,它是神圣的,它也是反差极大的,多元的,去过的人很难用一个词语去界定它,我想,正是这种丰富让人们记住它,爱上它。
七月姑娘说,我爱印度。本期节目,想要和你分享七月从绝望之城加尔各答走到圣城,这一路上的故事。如果你也有念念不忘的旅行故事,欢迎来稿——by夏忆 喂稿邮箱:njxiayi@qq.com
主播/夏忆 文/七月
当我说出要去印度时,身边的小伙伴都觉得我一定是疯了。
那段时间印度频繁爆出各类强奸事件。当我在各大搜索引擎输入“印度”二字时,前几条新闻要么是公交车强奸案,要么是扒满人的火车,以至于我在兴致满满地买完机票后,心中竟也打起了退堂鼓。
然而我还是去了,在刚刚过完春节的正月初十,走在了凌晨三点的加尔各答。
©Lofter:潘晓春Stevepan
/01/
「
绝望之城
加尔各答
」
加尔各答的英文名读起来就像块嘎嘣脆的糖果,但加尔各答并不是一座如糖果般香甜的城市。燥热的空气,随处可见的老鼠,垃圾堆旁不时窜出的人,满大街的vivo,oppo广告牌构成了我对这座城市的第一印象。
加尔各答是英属印度的首都,从1772年直到1911年的140年里,这个西孟加拉邦的小城市一直被英国人按照西方的方式统治着。
英国人就像对待自己的故乡一样,投入全部热情去建设它。伦敦有圣保罗大教堂,这里便建了一座同名的,伦敦有大英博物馆,这里便也有了维多利亚纪念馆,伦敦有海德公园,这里便也有了梅丹公园。
但短暂的美好随着1947年英国人的撤离戛然而止。印度首都迁往德里,加尔各答便就此被放弃。
“她靠印度、加尔各答每天分泌出来的绝望生活。”杜拉斯的《情人》里这样写到,在西方人眼里,如今的加尔各答显然是一座绝望之城。
©Lofter:勤奋的刘小朵
庞大的人口数量,破败不堪的城市建筑,毫无生气的人民,滞后的经济。
当你心心惦记着来到的是印度第二大城市时,看到大街小巷随地而居的一家三口,铺着毯子坐在地上吃着不知名的食物,光着脚的孩子跑来跑去抓着的你的衣角,嘴里熟练地吐出两个字“卢比”,你心里一定会像我一样质问自己无数次“我为什么要来这么个鬼地方!”
尽管如此,印度之行就这样在各种凌乱,惊讶,欣喜,好奇中开始了。由此开始的,更是一场心的历练。
©Lofter:潘晓春Stevepan
/02/
「
等级分明的
印度火车
」
结束加尔各答的行程,决定去圣城瓦拉纳西。怎么去?在大巴和火车之间,不假思索地选择了火车。
奇怪的人类啊,总是要作一作,才知道什么是生活。
住的地方离火车站不远,遂放弃了cleartrip(印度的购票网站)决定去火车站排队买票。
后来证明这是个多么错误的决定,印度人的办事效率,哦不,根本毫无效率可言。我看着工作人员拿出一张张信息表给乘客,然后就在乘客填表的间隙,他自顾自地剥个橘子吃,过一会儿竟然跑去大街上买了香蕉奶昔回来,然后不紧不慢地继续处理工作。
就在他不停吃吃吃喝喝喝的过程中,我一整天的时间都耗费在了购票大厅内。
©Lofter:勤奋的刘小朵
买了当晚的火车票去瓦拉纳西。晚上11点,背着包走在火车站。一切似乎和1897年马克吐温在《沿着赤道线》里描述的别无二致:“沉默的寄居者带着简陋的行李和家什,坐在那里等待,他们在等待什么呢?”
我穿过一群群席地而坐席地而睡的人们,他们神情淡定,似是把这里当成了“爱的港湾”,那种表情就像是坐在自家的卧室般安逸。
印度火车从Non-AC(普通坐席)到EC(豪华空调舱),走过的不仅仅是几百米的距离和相差5倍的价钱,更是两个泾渭分明的阶级。
坐在EC舱的,皆为印度的中产阶级,他们富裕、有教养、说英语,是时代的受益者,而坐在普通坐席的,则是那些我们经常在新闻里看到的,车厢处处都塞满了人,整个车厢弥漫着一股咖喱味和脚臭味汗味,所有的味道交织混杂在一起,绝对会成为旅途中最难忘的部分。
我选择了位于中间的AC等级,遇到了一对来自法国的背包客夫妇,带着他们四岁的女儿。
他们已经走遍了欧洲,也走过亚洲的很多地方,曾经到过中国,在大理和阳朔生活过几个月。
©Lofter:勤奋的刘小朵
“来到印度,当然要按照印度人的方式生活。”法国男人说。
我看着他们淡定地在座位上铺好睡袋,四岁的女儿坐在睡袋上咯咯的笑起来,跟在火车站滞留的那群印度人毫无区别,脸上看不出抱怨和焦躁,一副随遇而安的样子,似乎生活就应该是这样不紧不慢随遇而安。
至此,我的印度之行开始以另一种方式开始,各种乐趣逐渐在这种体验中逐渐萌芽,刺激和惊喜开始占有一席之地。
/03/
「
圣城
瓦拉纳西
」
火车还在城外时,就看到恒河边的灯光了。
去每一个holy city,心里都会升起一种莫名的神圣之感,瓦拉纳西与恒河,就是人生百态。
清晨沐浴,洗衣晾晒,夜祭烧尸,生与死每天都在这里上演。
©Lofter:Jan
我亲眼看着河边一对新人在举行婚礼,另一边一具尸体从我面前被抬过去,我端着手里的chai(印度奶茶)一口喝完,然后把一次性的陶罐用力摔碎。尘归尘,土归土。
规则和秩序在瓦拉纳西都见鬼去了,脏乱差成为这座城市的特色。处处是牛屎和泥巴,一开始穿着长裙会提起来走路,到后来已经放任自由了。汽车,摩托车,人力车,突突车,圣牛,人群......十字路口永远打着结。
毕竟这是一座人和动物共生的城市,从一开始的震惊逐渐到后来的见怪不怪了,前一秒被窜来的猴子抢走了香蕉奶昔,后一秒就被牛甩了一身泥巴。
出其不意四个字仿佛是为瓦拉纳西量身打造的一般。但不管它怎样的混乱,这就是瓦拉纳西。
我见过从其他城市大老远跑来恒河边,对着河里的水捧起来就喝的人,也见过从恒河边买了一堆空瓶子,装满水回家的人。为了满足这些朝圣者,河边还特意摆放了一堆空瓶子出售。
时间仿佛在恒河边慢下来了一般。没有人管这条河里的大肠杆菌是否超标上千倍,是否被屎和尿充斥,是否漂浮着人和牛的尸体。
©Lofter:潘晓春Stevepan
小孩子在河里沐浴,河边打闹,妇女在河边洗衣甚至洗菜,上年纪的人捧着一份报纸,年轻小伙拿着素描本画画,妇女抱着婴儿晒太阳,小贩煮着一杯又一杯的奶茶......
在恒河边,多的是这样静静看河的人。
电影《深河》结尾,美津子望着叶形小碟上的烛光逐渐远去说:“每个人都为了能在死后从这条河里流走而集中到这里来,这是一条母亲的河。这是一条人间的深河,承载了悲哀,我也是其中一部分。”
世间百态,都藏在这条人间的深河里了。
就在这条人间的深河边,原有的固化思维开始被打破,新的关于印度,关于体验的认知开始重新建立。
妹尾河童先生在《窥视印度》里写到自己在瓦拉纳西吃坏肚子,往屁股后面塞一团纸巾又继续出门浪了。
很不幸,我在到达瓦拉纳西的第一天,就中招了。
也许是因为喝了没烧开的恒河水,或是吃了根本没洗的水果,我的肚子在恒河边突然痛到要死,满头冒汗,整个人瘫坐在地上爬不起来。
©Lofter:勤奋的刘小朵
就在这时,一个大概十七八岁的男孩子走过来看到我,询问过后便带我去了周围最近的药店。
用我完全无法理解的印地语和医生沟通之后,拿来了药和热水,在看到我没有零钱时立刻帮我付了药费,然后非要送我回到酒店楼下才肯离开。
这是我在印度感受到的第一股暖流,在后来的一个月行程里,温暖和欺骗轮番交替,如此,真实的印度便逐渐以一种更具象更多元的方式呈现出来了。
-END-
文/七月 没有故事,但爱听故事。山间一尘埃,风在哪里,人在哪里。个人公众号:七月是首诗 图片/网络
亲爱的,谢谢你一如既往在这里
喜欢可点赞 分享
NJ夏忆
旅途的时光,闪光的日常,听友的来信,一切生命的美好都想要与你分享。个人微信:helloxiayi
看看我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