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6-02-08 来源:亚太日报
在不相信朝鲜发展核武的前提下,美国并未放弃朝鲜停战后一直延续的对朝遏制政策。出于意识形态的敌对,美国把朝鲜视为东方阵营的成员,对朝实施严厉的遏制政策。
文 | 亚太日报特约记者 张宁
恰逢除夕,朝鲜发射卫星。计划事先已经公布,各方反应依然强烈。
美国有一种声音说,此次发射和此前的声称核爆,是在给中国难看。然而,究其根源,朝鲜问题的形成与发展,是美国以冷战思维为先导的朝鲜半岛政策所种下的恶果。
这是2月7日在韩国首都首尔拍摄的韩国媒体报道朝鲜发射远程火箭的电视截图画面。
朝鲜半岛无核化,符合包括美国在内的有关各方利益。然而,从美国半岛政策的演进来看,它的作为,似乎并未把朝鲜半岛稳定当作优先考虑,倒是常常夹带私货,为所谓的“遏制”战略服务。这才是朝核问题的症结所在。
黑锅不能随便让别人背。解决问题,亦不能轻易诉诸武力回应。无论对象是谁,耳光不能随便打。
敌对是不安全感的来源
朝鲜核计划早在1950年代便已启动。至1980年代初,朝鲜已拥有6个核研究所、2个研究反应堆、6个铀矿、一个核电试验堆和一个核废料储存场。
在上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美国密切关注朝鲜核计划的进展,但并不认为其构成威胁。中央情报局1983年的评估报告说,朝鲜不可能研发核武器,中情局“并不相信朝鲜拥有足够设施和必要原料来发展核试验与核武器”。
这张朝中社验的消息。朝鲜政府当天发表声明,宣布成功进行首次氢弹试验。新华社/朝中社
在这一时期,苏联和中国是美国主要的假想敌,并且先后拥有核武,因此美国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扩散,主要是针对中、苏,朝鲜没有被它放在眼里。
然而,在不相信朝鲜发展核武的前提下,美国并未放弃朝鲜停战后一直延续的对朝遏制政策。出于意识形态的敌对,美国把朝鲜视为东方阵营的成员,对朝实施严厉的遏制政策。
这种遏制政策,也曾出现短暂的摇摆和松动。
1970年代末至1980年代初,卡特总统一度考虑从韩国撤军,这使他得到平壤某种程度的认可,卸任后曾几次扮演西方和朝鲜之间的斡旋者角色。
可惜,立场强硬的继任者里根上台后,没有实现卡特的计划,继续维持并反而加强了驻韩美军,继续拒绝和朝鲜举行双边会谈。
美国的敌视,是朝鲜始终缺乏安全感的根本原因。朝鲜十分清楚,真正威胁它安全的只有美国。因此,朝鲜寻求一切途径和美国对谈,希望能与美国达成和平协议。
美国的一再拒绝,促使朝鲜升级核武发展,寻求安全感。因此,朝方一再以“回应美国敌视政策”作为发展核武的理由,恐怕并非虚构。
互不信任导致对抗升级
进入1980年代,中国和苏联(以及它的继承者俄罗斯)为朝鲜半岛无核化,作出过诸多努力。
1985年,朝鲜签署《不扩散核武器条约》,是半岛无核化的重要成果。
尽管由于档案尚未解密,我们无法得知中、苏所起的具体作用。但从当时的国际舆论看,人们相信中、苏在朝鲜签约一事上起到了关键的推动作用。
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恩于1月3日签署朝鲜氢弹试验最终命令。新华社/朝中社
可惜的是,朝鲜和美国之间的互不信任与敌意并未减弱,这使得朝鲜签约的成果并未得到巩固,直至最终丧失。
根据《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第三条第四款,无核国家加入《条约》,必须在18个月内与国际原子能机构签署《安全保障协定》。
这项协定的重要性在于,要求条约方向国际原子能机构提交核设施和设备清单,以备核查。可见,该协定是《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落实保证。
在期限尚未到来之前,美方便已怀疑朝方签署《安全保障协定》的诚意。理由之一是:朝鲜1986年建成的石墨慢化气冷堆,目的不仅是解决能源短缺,而有可能要用于军事目的。
朝方虽然否认美方说辞,但它拒不签署《安全保障协定》则是事实,也继续给美方提供了攻击的口实。
1989年,美国情报部门又声称发现朝鲜宁边反应堆停堆7天,据此认为朝鲜正在分离钚,这意味核计划的扩大。
当年7月,《华盛顿邮报》发表文章,指责“朝鲜核设施已经拥有提取钚的能力”。这引起朝鲜的强烈反弹,朝中社8月4日发表文章否认说,《华盛顿邮报》的报导是“彻头彻尾、毫无根据”的谎言。
这是朝方第一次公开否认正在发展核武,但它仍不签署《安全保障协定》。
回顾1980年代,可以看出,美国在对朝遏制的同时,依靠中、苏的合作,成功促使朝鲜签署《不扩散核武器条约》。
然而,美国并未放弃对朝敌视的政策,这一点,朝鲜也心知肚明,这导致各方促使朝鲜放弃核计划的努力,并未落到实处。
冷战后,美朝“互抽”加剧
在中国、日本、韩国等方的共同敦促下,1992年1月,朝鲜终于签署《安全保障协定》,此时,已超过期限几乎5年。
当年5月份,按照协定要求,朝鲜向国际原子能机构提交了长达150页的核设施与设备申报清单。
这份清单吓到了美国。美方分析认为,朝鲜申报的核反应炉既可发电,也可用于制造钚。朝鲜申辩说,它所拥有的钚不够制造核弹头。但美方不相信。
1992年5月至1993年2月,国际原子能机构对朝鲜已申报的核设施进行6次抽查,认为其分离钚的数量多于申报数量。
克林顿政府声称,卫星侦察显示,宁边地区有两处军事基地的“可疑物资”,朝鲜没有申报。国际原子能机构要求,朝鲜开放宁边地区供核查。
在美国的压力下,1993年3月,朝鲜宣布退出《不扩散核武器条约》,这使各方先前的所有努力,几乎化为乌有。这被称作第一次朝核危机。
1994年,经过国际社会一系列艰难斡旋后,美国和朝鲜签署《关于朝鲜核问题的框架协议》。
依照协议,美国牵头帮助朝鲜建设轻水反应堆,供其发电,帮助其解决能源短缺问题;朝鲜则承诺冻结核计划。
当时,人们为第一次朝鲜核危机的化解而欢呼。然而,美国并未从根本上改变对朝敌视政策,它对朝鲜的援助承诺也并未落到实处。这导致了危机并未化解,反而日益升级。
1995年5月11日,在联合国总部举行的《不扩散核武器条约》会议,决定无限期延长该条约。
症结在于,冷战结束后,美国防止核武扩散的重点不再针对俄罗斯和中国,而把目标转向对美国抱有敌意并拥有核潜力的对象。朝鲜显然首当其冲,成了此时美国限制核武的头号目标。
另外,俄罗斯和中国的对外政策也在发生变化,这使得朝鲜的孤立感加剧。朝鲜似乎日益感到,依靠任何人的安全承诺都不靠谱,只有直接找美国。这或许是它为何四度核爆、不断发射以让美国关注的根本原因。
与此相反,2006年朝鲜第一次核爆后,美国就彻底关上了对朝接触的大门,拒绝和朝方单独对谈。
最近10年来朝鲜半岛发生的事情大家都记忆犹新。自2006年起,朝鲜4次声称核爆,不断发射卫星;美国则不断升级制裁和打压措施。这种“互抽”局面,已经成了恶性循环。
在这种双方互不妥协的对抗局面下,2003年起,朝核问题六方会谈启动,先后举行六轮会谈,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在2009年朝鲜宣布退出后,六方会谈至今没有复会。
多边合作机制,仍然是解决朝核问题的最佳选项。重要的是,美国必须改变对朝的敌视政策,朝鲜则必须停止影响半岛安全、稳定的行为。
互抽耳光,可以休矣,否则,恶性循环还将继续。
作者简介:
张宁说,15年的记者生涯,似乎在不断演绎一路向西的桥段,仍只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初级实践。
2002年至2014年,张宁在10余年间,五度转场,先后在巴基斯坦、澳门、阿富汗、伊拉克和香港驻站。尽管从业经验丰富,遗憾一直未能“冲出亚洲”。
在巴基斯坦、阿富汗和伊拉克这三个堪称危险国度的摸爬滚打,令他的肌肉变硬,心肠变软,略悟生命脆弱而宝贵的意义。
2004年东南亚海啸、2011年美国撤军伊拉克、2015年尼泊尔地震……这些重大新闻事件发生时,张宁都在现场,见证历史。可以说,更多时候他的记者生涯与爆炸、枪击和灾难相伴,与此同时,他也试图找寻这个世界何以变得如此恐怖和异常的答案。
“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仍不安宁,战乱、恐怖、灾难、灾害,几乎无处不在,今有幸借助亚太日报这一新媒体平台,与朋友们分享自己的经验和体会,帮助朋友们了解己身足迹尚未达到的领域,这是我最大的欣慰。”
张宁说,这些对战地经历的回顾,绝无自傲自矜成分,更多地是想和同侪分享内心交织的悲欣,共同为尚在硝烟里煎熬著的兄弟姐妹祈福。过来人的心从未离去,仍与你们相伴始终。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