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信。com杭州7月18日电题:暑假“研学热”下别把研学当旅游
记者童小雨
一万年前的山民在哪里种水稻?五千多年前的良渚人是怎样生活的?这些神秘而古老的问题随着考古研究走进了更多人的视野。
近日,2022年“浙江考古与中华文明:穿越浙江一万年,与考古一起研究”系列活动在浙江杭州启动。
当天,来自浙江11个设区市的800多名学生,在考古人员的带领下,前往杭州良渚古城遗址公园、嘉兴马家浜考古遗址公园、湖州安吉古城考古遗址公园等11处进行考古研究活动。
近年来,浙江考古的重要新发现层出不穷。考古学家用了80多年的时间,还原了中国的百万年人类史、万年文化史、五千年中华文明史。浙江省文物局文物保护考古处(革命文物处)四级研究员黄浩德表示,希望通过考古研究活动,让年轻一代更好地了解和认同中华文明。
研学是学校教育与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随着暑假的到来,记者了解到,在“双减”下,研学成为家长的不二选择。客观地说,考古与研究的结合有积极的意义。
一方面,有利于在考古研究过程中培养中小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另一方面,传播科学准确的考古成果,有助于从多角度、多方面补充中小学生的历史教育。
但记者观察到,目前的研究大多淡化了教育性和实用性,几乎等同于旅游。比如组织中小学生参观大学校园、家长和孩子“打卡”景点、吃美食、参与非遗体验等。严格来说,这些只是观光旅游,不能算真正的研究。
根据定义,研究是一个诱导性的学习过程,允许学生主动提出问题、探索和学习。可见,研究在于“教育+”而非“旅游+”。
浙江旅游职业学院旅游管理与服务教研室主任池静表示,科研也有门槛。目前研学旅行导师的定位是策划、制定和实施研学旅行计划,组织和指导研学体验活动的人。她认为,研究团队可以由研究旅行导师、有教育背景或在相关领域有特长的人领导。
现实中,旅游公司开发调研产品的人绝大多数不是教育相关专业出身,导致调研产品缺乏教育意义。
在浙江发起的考古研究活动中,考古学家是专业力量的一部分。记者还了解到,这项研究也有相应的课程设计。设计者是考古专家,研究地点的选择也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比如活动开始前,在良渚古城遗址公园参加考古研究活动的三支队伍是带着任务去的。分配给其中一队的任务卡是探索良渚古城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
记者跟随团队来到第一个调研现场时,发现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良渚古城及水利系统工程考古领队王宁远带领他们了解良渚历史。
虽然这项研究活动的开展让“研究”不再“肤浅”,但为了促进研究行业的发展,还是要牢记“让研究回归教育”的初衷。
要做好这篇文章,教育管理部门要制定相关政策,推动研究的课程化,改变研究的随意性和无序性。
同时,要做好研究人才的储备,加强培养研究人才的专业性。目前国内“学旅游管理与服务”的专业基本都是旅游职业院校。对于教育管理部门和高校来说,需要打通这个专业人才从专科到本科,甚至到研究生的上升通道;对于研学机构来说,要对研学旅行导师进行定期、专业的素质培训,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完)
(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