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陆地上的人很少对海洋不好奇。人们或被海洋深不可测的神秘所吸引,或因海底世界的壮丽而向往。从小在成都长大的小雨就属于后者。
萧瑜在社交网络上的名片是“coser”。然而,在这个“行业”之外,他的爱好似乎无限广泛,比如打篮球、品尝美食、当演员、环游世界、拍照...这一切都被他拍了下来,发到网上——从最初十几秒的短视频,到后来几分钟的vlog。现在,
大约四年前,他做了一个决定:去菲律宾拿自由潜水教练资格证。
菲律宾地处热带,是许多潜水爱好者眼中的“亚洲潜水之都”,也是世界上海洋生物最多样、海底资源最丰富的地区。在这片水域下,生活着各种令人眼花缭乱的小型海洋生物。运气好的话,在一些潜水点还能看到鲸鲨、蝠鲼、长尾鲨这样的大家伙,甚至还能偶然碰上一场“沙丁鱼风暴”。
“潜水时的水下环境特别好,水也很清澈,还有各种小鱼活动。”实习过程中,喜欢摄影的小雨突然有了一个想法。她下次回来,要带上专门的拍摄工具,好好拍海底世界。
视频创作者似乎都有一个拍摄海洋世界的梦想。而位于小鱼2000公里外的杭州的科技数字媒体《电影飓风》,最近也在策划一个新的话题:拍鲸。
"鲸鱼在水下,这种生物本身在阳光下会有一个美丽的斑点."电影《飓风》的创始人蒂姆(Tim)曾向品玩描述过。今年最多是他视频创作的第十年。在粉丝眼中,不断壮大的影视飓风团队和Tim一样,对天马行空空的创意有着近乎迷信的坚持。
他补充道,“这个东西很有意思,人生难得有机会。”
海洋世界很美,但是不好拍。而且很多时候,最难的不是没有适合水下拍摄的器材,而是如何呈现水流的质感。
在完成去菲律宾拍摄海底世界的想法之前,小雨选择在成都海洋馆“练手”。他换上一套“美人鱼”服装,给相机套上防水壳,然后把它画进现实空。很快拍摄了一段水下视频。视频在相机中的预览效果不错,但问题出现在上传到社交平台的最后一步。“有时候视频上传到平台后,不同设备呈现的效果会很奇怪,增色或者曝光过度。”小雨告诉品玩。

水下拍摄不仅对于小鱼这样的普通视频创作者来说很难,对于詹姆斯·卡梅隆这样的好莱坞导演来说也很难。
几乎从2006年计划拍摄第一部《阿凡达》开始,卡梅隆就一直在尝试探索如何更好地拍摄水下场景。“只要拍和水有关的东西,难度肯定会增加十倍。”他曾经这样告诉媒体。在拍摄《阿凡达:水之道》时,卡梅隆和他的团队需要解决如何捕捉水下运动、如何消除水面反射对传统光学运动捕捉的影响等问题。为此,他们在曼哈顿的海滩工作室建造了一个巨大的水箱,里面的水足以重现真实世界的海洋环境,后来为了呈现生动的海洋场景,他们通过杜比视觉HDR制作了图片。
“(水下场景)以前如果用普通格式拍摄,会觉得水都在一起了,没那么震撼。”蒂姆分析道。像他和萧瑜这样活跃在社交平台上的视频创作者,通常不会遇到卡梅隆这样复杂的问题。对于他们来说,解决“如何更真实地还原海底世界纹理”的问题就足够了。
创作者的困扰虽然目前没有拍摄海底世界的想法,但视频博主“Links Photo”也遇到了类似萧瑜和电影《飓风》的问题。
Linksphotograph大学是摄影专业,这段学习经历教会了他一个很重要的技能:如何举办摄影展。那段时间他会精心挑选他认为好的照片进行印刷装裱,然后他会构思这些作品如何排列,如何打光等等。
虽然互联网很发达,但Linksphotograph仍然认为“举办展览”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它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它能直接把作者想呈现给观众的东西百分百展现出来。”但如果上传到网络,图片在上传过程中必然会被压缩。另外,每个人使用的设备不一样,观看终端屏幕质量也不一样。作品往往会出现偏色,甚至画质会变得模糊,无法向观众展现作者的真实意图。
“视频创作其实也一样。”Linksphotograph告诉品万。

对于肖恩来说,创作《月食》系列视频可以说是完全脱离了生活的轨道。他毕业于上海财经大学,但从未从事过一天会计工作。大学毕业后,他组建了乐队,去了电台。终于在从电台辞职两年后,他明确表示想做一名美食视频博主。现在团队已经从2014年他刚成立工作室时的5个人,发展到现在的25个人左右。
“当我开始表达,有人开始关注,这件事就变得有意义了。有意义的是内容,而不是食物...做饭没有固定的方式,只是我面对身边人的一种方式。”食物一直是肖恩的兴趣所在,但比起烹饪本身,它更像是一种表达感情的载体。
正因为如此,他更在意自己想要传达的情感,以及最终是否能被观众准确捕捉到。到目前为止,Eclipse的系列视频已经为视频中的细节呈现树立了很高的标准。
最近在策划拍摄番茄炖牛肉的制作过程视频之前,Eclipse的团队曾经担心过一个问题——因为策划主要以夜景为主,而番茄炖牛肉是一道色彩鲜艳的菜,所以他们非常担心视频能否给观众带来良好的视觉体验,比如夜景会把一些菜的颜色吞没。“以前的视频格式会有很多限制,会让很多有表现力的场景无法很好的传达给观众。

“我之前有一个明显的感觉,就是屏幕不够宽。”蒂姆说,“比如有一幅画,窗户是亮的,房间是暗的。对于用户来说,当窗外的光线很亮的时候,室内真的很暗,什么也看不见。这其实和人眼的感觉是不一样的,带给用户的沉浸感也会受到很大影响。”
在他看来,从来没有更好的方式来充分发挥屏幕的潜力。“这有点像海绵可以吸很多水,但是你要把海绵挤小。”
一切似乎都在暗示,现有的一些视频呈现格式已经不能满足视频创作者的需求。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无论是手机屏幕还是各种视频平台、社交平台,关注的焦点都在提高视频播放的分辨率上。分辨率代表视频的清晰度。从最早的粗糙的480p到1080p,再到近两年的4K,手机屏幕和平台对分辨率的追求其实已经达到了一个顶峰。
但在能给观众带来更直观体验的屏幕亮度和色彩方面,还远远不够。
很多手机屏幕和平台的视频呈现格式还停留在普通的SDR格式,也就是标准的动态范围图像,但正如Linksphotograph所描述的,“SDR视频在我们看的时候会变灰,原本在现实中看起来很亮的天空空和太阳在视频中会变得很暗淡。”
虽然性能优于SDR的HDR(高动态范围图像)近年来一度被炒热,但所谓的“HDR”在一致性和稳定性上存在很大问题。
“比如有的人的屏幕是上一代的,有的人是这一代的。他们可以观看普通的HDR内容,但是在不同的终端上发布,整个体验就会大不一样。”蒂姆说。
肖恩也向品万表达了类似的感受。“尽管许多平台已经支持HDR,但过去我们无法控制这些平台如何将HDR内容转换为SDR内容。导致很大一部分观众只能看到不准确的SDR内容,无法保证创作者意图的准确传达和良好的视觉体验。”
由于手机屏幕和平台支持的格式参差不齐,几年后观众看到的大部分HDR内容几乎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HDR。
“这是我当初不做普通HDR视频的原因之一。”蒂姆说。作为一个数字视频创作者,无数人问过他为什么不做HDR内容,他总是回答“因为我给不了大家好的体验。”
一种新的解题思路Linksphotograph还记得四年前在电影院看双子杀手的感觉。

Linksphotograph在杜比影院观看了这部电影的杜比视界3D 120帧+杜比全景声版本。他清楚地记得一个画面:主人公在一个房间里和某人聊天。房间里的画面和人眼看到的亮度差不多,同时在窗外,他可以清楚地看到非常美丽耀眼的夕阳。
“在我的认知里,这是一个不可能实现的画面。”Linksphotograph感叹,“每天拍的照片或者视频,不然窗外亮度正常,房间会特别暗;否则房间正常亮度,窗户曝光过度。”
“当时做了几年的普通SDR视频,感觉特别震撼。”
这也是Linksphotograph首次接触到“杜比视界”的概念。但是,就像当时很多观众的感受一样,因为是电影里的应用,他觉得杜比的视野离自己还是很遥远的,“好像和普通的视频创作者关系不大。”
相比Links Photo,Tim接触杜比视界更早。
2018年,还在英国肯特大学电影系学习的蒂姆,在一次色彩老师的讲座中,第一次听到了《杜比视界HDR》。当时他的感觉是“非常强大”,可以让视频的暗部变暗,亮部变亮,让视频呈现出与以前不同的质感——尽管当时的杜比视觉创作需要昂贵的设备,比如“离谱”的显示器。

“我更注重的是形象和画质,这也是我们吃饭的成本,所以我们一直努力用最好的画质呈现给观众。”他谈到了对影视飓风的追逐。电影《飓风》也是国内最早采用杜比视界的视频创作团队之一。同事经常去听一些杜比组织的公开课,甚至在公司搭建了杜比全景声家庭版后期制作棚,杜比视界家庭版制作棚也在规划中。
几位接受采访的视频创作者告诉品万,杜比视界比普通的HDR视频有更好的表现,主要是在提升画面色彩表现的基础上,可以让视频呈现更加稳定。
"杜比视界实际上相当于以前普通HDR格式的进化版本."Linksphotograph描述道,“它本身的制作工艺与之前的普通HDR并没有太大的区别,但是你可以获得可以在不同设备上播放的更加统一的显示效果,并且它可以根据你的设备的不同显示能力来显示设备最大容量的画面。”
这其实涉及到一个“标准”的问题。
以前普通的HDR无法保证视频呈现的稳定性,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没有统一的技术规范,导致HDR一落地就变得“怪怪的”。比如不同的终端厂商使用不同的面板,不同的光学特性,不同的色彩管理,最后完全没有一致性。在蒂姆看来,这“完全破坏了技术职责”。
相比之下,所有配备杜比视界的设备都要经过严格的测试,以确保每台设备的特性都能得到充分发挥。此外,得益于杜比视界的动态元数据,杜比视界制作的内容也具有自适应性,可以根据设备本身的显示能力,让画面尽可能接近创作团队的初衷。这使得杜比视界制作的内容在各种终端呈现时,具有更加统一稳定的效果。
“以前设备屏幕的峰值亮度最多可能是几百尼特,现在可能是1000尼特甚至更高,所以杜比视界也能充分发挥设备的潜力。”蒂姆分析道。
“杜比视界就像提供了一个更大的‘容器’。”肖恩是这样描述的。eclipse团队最终决定将番茄炖牛腩的制作过程视频制作成杜比视界格式。在他们看来,杜比视界是一个工具,可以帮助他们实现更有创意的拍摄。“充分利用杜比视界带来的宽广动态范围,可以提高场景中高光和高饱和度物体的表现力,让视频拍摄和制作呈现更高的品质。”

杜比视界最初只在电影中使用,但距离成为普通视频创作者的创作工具只有一个iPhone 12。
2020年10月13日,iPhone 12系列正式发布。虽然在大多数普通用户看来,这可能只是苹果一次普通的新品发布,但视频创作者对iPhone 12系列推出的消息非常敏感,甚至将其视为一个标志性事件——苹果宣布将从iPhone 12系列开始支持杜比视界HDR视频的拍摄。
“当我观看iPhone 12发布会时,我真的很震惊,”Linksphotograph回忆道。“这意味着使用杜比视界的门槛已经变得很低。你只需要一部手机就可以完成拍摄、剪辑和上传。”
iPhone 12系列的发布就像是按下加速器普及杜比视界。今年以来,更多的手机厂商陆续在主流机型中加入了拍摄和播放杜比视界视频的支持。随着硬件设备迅速为杜比视界的普及奠定基础,国内两大主流社交平台随即宣布支持杜比视界。2021年8月,哔哩哔哩宣布支持用户上传和观看杜比视界格式的视频;今年2月,微博移动也宣布支持杜比视界的上传和观看。
“平台相当于最后一个环节,本质上打通了杜比视界的所有环节。”蒂姆评论道,“至少在今天,我不会说这是一项要求很高的技术。”
小羽是微博支持杜比视界后的第一个用户。今年年初,他和他的模特带着相机、反光板和LED补光灯去攀枝花彝族村旅行,边旅行边拍摄素材。像往常一样,他习惯于用杜比地平线格式拍摄视频。在阳光充足的攀枝花,用杜比视界记录眼前的一切再合适不过了。

让他没想到的是,在微博中上传杜比视界视频的过程和他拍摄这段视频时一样简单——就像普通的视频上传过程一样,一个带有“杜比视界”标志的视频,什么都不用做就能制作出来,上传过程几乎是“不灵敏”的。

去年8月,电影《飓风》发布了一段直升机航拍贡嘎雪山的视频。当时这个视频是SDR格式的。尽管粉丝们仍然会赞叹视频中雄伟的雪山,但蒂姆发现有些人会问类似“这是山顶吗?”“说明当时我们肉眼看到的亮度和震撼力没有得到最好的呈现。”
所以当他听到微博支持杜比视界的消息时,他觉得“一定要抓住这个机会”,用杜比视界再次呈现这个视频。

“以前很多人觉得数字时代的这些电影不像电影。你可以再扫描一遍,变得更清晰。杜比视界提供了一种方法,可以帮助你把之前的视频做得更好,这在以前是很难想象的。”
杜比实验室商业战略总监周惠告诉品万,“让更多用户享受杜比带来的高品质沉浸式娱乐体验,是我们的目标。”现在看来,不到三年的时间,杜比视界在国内UGC视频领域的知名度已经和三年前不可同日而语了。
大部分用户可能无法清晰地感知到专业技术发生了哪些变化,但他们可以清晰地感知到视频比以前更明亮,色彩和细节更丰富,他们的手机屏幕似乎比以前更清晰。
最后,就像蒂姆说的,“如果你享受好的,你就不会想回到坏的。”
这大概是科技融入生活的最好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