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丁申义
人民日报微博最近发起了一个小民调——你会因为美食而去旅行吗?统计显示,近40%的游客表示,旅游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吃。据央视报道,美食“微度假”成为今年五一假期的新宠,前往山东淄博、湖南长沙等热门美食目的地一票难求。
随着旅游市场的不断发展,我国旅游消费需求从低水平向高质量、多样化转变,从以观光为主向观光与休闲度假兼顾转变,其中沉浸式旅游需求猛增。但与此同时,部分景区的同质化内卷化降低了游客的获得感。甚至有些沉浸游因为过度依赖技术,缺乏内容支撑,显得力不从心。
另一方面,美食旅游通过品尝当地风味美食,让游客更好地了解目的地文化,拉近了游客与目的地之间的感情,体现了目的地城市真实的烟火氛围,揭示了城市的独特魅力。在此背景下,“40%游客为美食而旅行”带来积极启示:一方面,各地应在沉浸式文化旅游项目中加入更多烟火、更接地气的创意,进一步满足游客对沉浸式体验的需求;另一方面,对于美食旅游,要迅速从“有”转到“好”。
景区旅游要弥补沉浸式体验的短板。为什么有的地方花巨资打造沉浸式文化旅游项目,而Xi安花很少的钱打造的“盛唐秘境”却能迅速走出圈子?在于历史与现代、文化与科技的完美融合,在交互体验上,前者的“高大上”败给了后者的“小清新”。只有立足文化创新,才能真正抓住“沉浸”的核心,赋予景区“沉浸”的魅力。又如,今年以来,云南旅游异常火爆,定制游需求超过以往任何一年。据测评,今年五一期间,云南部分定制游团队月收入可达数万元。这就是沉浸式项目通过定制避免同质化带来的红利。
对于美食旅游来说,关键是要在系统化上下功夫。“淄博烧烤”火遍全国,把一个随处可见的烧烤变成了著名的“金字招牌”,不仅是烧烤的美味,更是“烟花”衍生出的人文精神。
不久前,工业和信息化部等11个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培育传统优势食品产区和地方特色食品产业的指导意见》,部署了优质原料保障、特色产业集群建设、技术装备升级、质量安全保障、特色品牌培育、发展方式转变、经营模式创新等7个方面20项任务,为美食旅游高质量发展提供政策指导。
例如,《意见》提出,打造集美食品鉴、文化创意、社群交流等功能于一体的本地美食消费场景,提供沉浸、体验、互动等多元化消费体验。对此,淄博推出了“淄博烧烤+”系列特色文化旅游主题产品,新增定制烧烤公交线路、烧烤专列、烧烤地图、半价青年驿站,甚至还有常颜宁片、卫生巾的公厕。因为良好的沉浸式、体验式、互动体验,“流”变成了“留”,并带动了其他消费。对于外国游客来说,去一个美食见长的地方旅游,不仅是一种“审美生活”,更是一种追求“美好生活”的快乐方式。
总之,“40%的游客旅游主要是为了美食”绝对是一件好事,关键是要把这件好事做得更好。各地不妨以饮食文化为抓手,打造热情好客的旅游环境,推广沉浸式旅游弥补短板,培育由种植养殖、加工、餐饮服务、美食培训、文化创意等组成的产业链。,将美食旅游延伸到田野、景区、露营、民宿和各类文化创意区域,做好食品卫生安全监管,细化各项配套设施。(丁神怡)
来源:北京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