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到底
哪里好
澳大利亚到底哪里好?
这个问题的的确确问到了很多人。
如果要给悉尼定一个中肯的评价,那一定是对弱势群体的关照与尊重。我来到的这些天里,去过的公共场所基本上都能找到母婴室的存在,并且有阶梯的地方,旁边都有设置缓坡道和扶手。
海德公园人不多,湿冷的天气任谁也不想早点爬出被窝。街边的City Map导向牌上有一层薄薄的水汽。
刚刚转进公园的时候,遇到了一个散步的人,与众不同的是他的右脚缠上了绷带,拄着一副拐杖。这样的人即便是当了傍晚,人满为患的时候也仍然显眼。
不过可别小看他,他的速度都快接近普通人竞走的速度了,我闲来无事便跟着他走了。入冬的悉尼虽然清冷,但是晨跑的人却不是一点都没有,但是我跟着他走到了中心的雕塑那里,人们都只是和他擦肩而过,想来他们都是晨跑的常客了。
尼奥在我出国前补习了一阵子口语,还告诉我,“如果要说出国,你最需要注意的事情,就是要像被扒了一层皮一样,抛弃自己的很多习惯,尽力去融入那里。”
“就像在这里,等车的时候你不招手示意司机,你等多少辆车都不会停下来,你得主动去融入真正属于这里的人们。中国人遍布世界上的很多地方,而你所要做的不是每天逛逛华人街,在华人圈子里扎根。”
海德公园似乎也是这样的存在。当你打开Google Map,放眼一看,悉尼的公园不少,尤其是市政厅为圆心,辐射出了很多公园。海德公园是被包围住的,旅者要赶时间的话,会把它从行程中划去,它远没有伦敦的海德公园名气大,它的存在更像是徒有名头,却没有融入悉尼的绿肺。
海德公园中间的人远比边缘的人多,没注意那个拄着拐杖的人拐到哪里去了,我穿过被植被拥簇的砖路后,走到了一个方形的池子前,抬头一看,原来是到了纪念馆。
不知道从哪里看到过一句话。如果要去熟悉一个地方,请去看看关于它的历史和诗歌,历史会隔除你的疏离
感,诗歌会推你靠近一步。
建筑墙壁的大体色被浸湿后变得更深,外加阴云的助长,变得更加肃穆。纪念馆的一层是提供免费参观的,有关于战争的多媒体资料,但是我没进去,就停在反思池的岸边。纪念馆里有一个下沉的圆柱形空间,名为“沉思之井”,不知道是不是和反思池是同一个概念的产物。
沉思之井的正中间有一个青铜雕塑,一个赤裸的战士倒在一把剑上,命名为“牺牲”,地板上刻着反射橙光的曜日图形,而大厅的上面挂有120000颗星星,每一颗意味着在一战中阵亡的新南威尔士士兵。
反思池左右有小道,小道并排有两条树道,再然后是供人行走的道路。小道因为下过雨,走上去容易摔跤。这是我来到的第一个有关历史的地方,没有一丝瑰丽堂皇的气息,犹如一个墓碑般静静地躲在一隅。
“澳大利亚离很多国家距离都偏远,更何况生活在澳大利亚的南边,只对着新西兰和南极洲,你可以把它当作一个大一点的岛屿。”尼奥说,“所以要做好自己是原始人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