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曲中有云,“面朝苍梧江,晚在北海”。当你到达北海时,已经是晚上了。放下行李,直奔百年老街。这座融合了中西文化的19世纪末建筑,在岁月中日渐斑驳,失去了当年的繁华。三五行人路过时,有一个卖香油画报的摊位,仿佛站在30年代。
夕阳满天,从我踏上这片土地起就存在的海的味道,随着渔港的临近而变得更浓。突然一个转身,与夏光呈现眼前。这种美,不仅仅来自晚霞中折射出的碧波,而是来自夜幕降临之前,船舱里银色的鳞片在闪烁,这是生命的丰富。
年过半百的渔翁依旧稳重,虾筐弯了,竿也弯了,黝黑如初,额头间青筋突起,也令人满意。除了晚上亮灯的船,其他渔民基本都吃完了晚饭。关灯的时候,船头碰撞,偶尔说话。大黄狗也渐渐懒了,躺在天篷上,四肢舒展,很是安全。我站在海边的小路上,犹豫着要不要离开。
涠洲岛上的房子大部分都是就地取材,用珊瑚石建造,周围是一个小院子,有半人高的围墙。墙壁凹凸不平,长满青苔,有时壁虎会在其间攀爬。这时候下着雨,越来越暗,越来越绿,越来越湿。雨水随着树叶滴落,一个凳子空在院子里,晚上乘凉小睡。芦花鸡昂首而行,或占墙或占牛棚觅食,姿态悠然。
火山口公园,海盗洞藏在深山里,植被阴森。栈道蜿蜒在海岸边,巨大的火山岩被留在深蓝之中。海沙干净洁白,珊瑚遍地。雨后的天空空浅绿,太阳懒洋洋的,躲在云里。台风过境时,折断的树枝立在那里,我心血来潮,爬上了树。在我的记忆中,这是我小时候做的事情。石头上长满了牡蛎,脚踩上去很疼。大浪拍打着小腿,卷起层层海沙。岸边的仙人掌开得很漂亮。
潮水退去,小海螺排着队回家,看了半天觉得很有意思。像往常一样,狗蹲在岸边,听到主人的哨声,立刻冲了过来。渔夫的皮肤长年累月暴露在阳光和风中,泛着暗光。当你打开鱼篓,你可以看到你收获了很多。又是黄昏,硝烟起。
离开那片海,蜻蜓低飞,像一片蔚蓝。阳光刺眼人,长长的栈道旁有爱。上船前,我匆匆打了几张卡,依偎在碧海蓝天下。
又称国家火山地质公园,毗邻滴水丹平滩,位于涠洲岛南部西岬。中国首个火山岛地质公园,有震撼的火山海蚀景观。它三面环水,看上去就像一条大鳄鱼在海面上向前游动,张开大嘴吞食猎物。
鳄鱼山公园是涠洲岛观海的最佳地点。有风的时候,海浪汹涌,高高的花朵跃上岸边的岩石,发出“砰”的一声炸裂。这里的火山岩种类繁多,有火山喷发留下的各种奇石,如“野兽吼海”、“月门奇景”,还有涠洲岛灯塔。灯塔的上部设计有一个了望塔。如果你能登上塔顶俯瞰,你可以看到整个岛屿的全景。
涠洲岛位于涠洲岛西部的滴水村。
滴水丹平的形成是中国火山景观的奇迹。岩石形成的悬崖是岛上最引人注目和壮观的海洋侵蚀地貌。出露的岩层有红、黄、紫、绿、蓝,纹理极其清晰。藤树蜿蜒在崖顶,红花绿叶倒挂在崖顶,呈现出迷人的色彩。就拿“丹平”来说吧。令人惊讶的是,水滴在悬崖上涌动了许多年,不断地从悬崖上滴落下来,在阳光下像破碎的珍珠一样漂浮着,晶莹剔透,闪耀着美丽的光芒,真是美不胜收,因此得名“滴水”。
滴水屏是欣赏日落的最佳地点。天气晴朗的时候,每当傍晚夕阳西下,宽阔的海岸线就镀上一层绚烂的金色。夕阳将绽放一天最后的辉煌,为我们呈现最美的晚霞。
彩虹滩景区位于涠洲岛东海岸。景区内1.5公里长的海岸几乎都有20-50米高的海崖,悬崖耸立,蔚为壮观。海蚀台地散布在海蚀崖前,平坦宽阔。退潮时可以看到几十米到上百米宽的海蚀平台,令人叹为观止。
海蚀平台上的青苔和海水在朝阳的映照下五彩斑斓,美不胜收。在海崖和海台的交界处,随处可见形状各异的海蚀洞。这种海洋悬崖、海洋洞穴、海洋台地“三位一体”的景观,在我国沿海和海岛岩石海岸并不多见,其规模之大、典型之全、集中之全令人惊叹。
这个地方特别适合看日出。每当日出而落,即使是百年不动的火山岩也显示出勃勃生机。
新民晚报记者沈启华(本文图片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