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引观众的美食纪录片“秘方”
近年来,文艺热门类型和题材中出现了不少美食纪录片,自2012年《舌尖上的中国》被广泛传播以来,美食纪录片已经火热了近10年。特别是近两年,以《风味人间》、《中国早餐》、《风味起源》为代表的纪录片《在线学生》异军突起,一些年轻观众“什么都要看”。很多人跟着纪录片里的线索找吃的,打卡分享。
美食纪录片的“观众缘”从何而来,靠什么保持热度不减?分析原因,可以帮助我们探索网络视听文艺讲好故事、吸引观众的“秘方”。
一个是新鲜感,用不同的方式讲故事。近年来,美食纪录片不断挖掘美食的内涵和特色,将许多地方美食、特色美食、少数民族美食带入大众视野,也通过美食展示,揭示了美食背后的自然环境、历史文化的丰富性。比如主打地方美食的傲娇湘菜,主打具体食材的Let's go。海鲜》和呈现家常菜的《下饭》,都因题材的鲜明差异而受到观众的喜爱。美食纪录片在形式上也有创新。比如《听起来很好吃》把重点放在食物烹饪上,摒弃了听觉上的长篇大论,把重点放在烹饪食物产生的声音上——热油的滋滋声、刀和案板的碰撞声、食材的剥皮声...从《色香味》到《色香味》,用声音带动观众,呈现更多层次的美食之美。
二是要有亲切感,讲好“人”的故事。“民以食为天”,美食的主题对观众有着天然的亲和力。中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而且南北有别,海陆有别,所以在视听艺术的表现上有着取之不尽的丰富资源,同时,所谓“饮食生活”,饮食从不同侧面生动地呈现了人类。讲美食故事与叙述者的故事联系在一起,通过美食展现生活的味道,正是这类纪录片的魅力所在。《早餐中国》以早餐店的“单循环”切入店主的不同气质;《一串串人生》用一串滋滋作响的烤肉串呈现了一种酣畅淋漓的幸福;在夜的方向,既有忙碌一天卸下包袱后的轻松,也有深夜工作者的辛苦奋斗;“沸腾火锅”是一个热闹的人群聚会...从这些食物中,我们可以尝到出家的滋味,童年的滋味,团圆的滋味,人生的滋味,也可以感同身受,领略人生不同的风景和滋味。
三是要有陪伴感,让故事更贴合日常生活场景。近年来,受生活节奏快、媒介使用习惯碎片化的影响,网络文学作品逐渐轻量化。10分钟左右的美食微纪录片越来越多,更适合年轻人碎片化的休闲时间,满足更多情况下的观看需求。很多年轻人把美食纪录片称为“下饭片”,不仅因为它的内容令人垂涎,还因为它短小精悍,适合作为吃饭时的视听伴侣。美食文化之美,人物情感的共鸣,弹幕评论的互动,丰富了人们的休闲文化生活。美食纪录片的选材和场景贴近日常生活,叙事节奏和接地气的表现手法让年轻人追随生活和世界的味道,用户粘性相当大。
当然,美食纪录片的进步与网络纪录片的发展密切相关。随着创作过程中拍摄质量、电影级视听体验、小切口主题细分、互动反馈的不断提升,网络纪录片的生成展现了网络时代的生命力。在产业生态方面,网络纪录片凭借其日益成型的制作方式和商业模式,以及“中华美食”的金字招牌,正在积极拓展海外传播渠道。拍食物的味道,拍生活的温度,拍人的共鸣。希望美食纪录片继续保持热度,不断创新,不断突破。
来源:人民日报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