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车马慢,一生只爱一个人。车马虽慢,却抵挡不住古人在路上的渴望。古人旅行,不仅写风景让你知道我看到了什么,也写感受让你知道我在想什么。但是,在科技不发达,没有照片和微信的古代,旅游的时候怎么发朋友圈?
没有相机拍照,古人最常用的方式就是文字记录,形成了我们现在还能看到的各种游记。事实上,早在很久以前,中国人就非常喜欢旅游,而且还有关于旅游神的传说。其中一个版本是黄帝的儿子雷祖。他喜欢远游,最后死在旅途中,因此被后人誉为“旅游神”。
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旅游指南应该算是九鼎。相传是大禹治水后所铸,在鼎上记录了山川的情况、道路的分布、鸟兽以及一切不利出行的事物,帮助人们远行时趋吉避凶。
西周时期出现了一位伟大的旅行家,他自称让整个世界都布满了他的足迹,随行的史家对他的旅行生涯写了一本直书,留下了《穆传》,可以说是游记的雏形。东周时期,礼崩乐坏,王刚解体,“士”阶层开始参与旅游队伍,但目的不是为了娱乐,而是为了审时度势,寻找靠山,最终间接促进了当时的旅游业。
西晋末年,天下大乱,上层基本由贵族统治。底层知识分子大多只能寄情山水,于是出现了许多完整的游记作品,如李道元的《水经注》、东晋法显的《佛说》。
唐代科举盛行,激发了中下层士人远游的热情。同时出现了一个出国旅行写游记的人物,也被称为玄奘的圣僧。他口述了自己的西游记,并由弟子写成了《大唐西域记》,这是当时最著名的游记。
说到游记,不能不提到最著名的徐霞客游记。徐霞客是明末杰出的旅行家,人称“游圣”。在50多年的职业生涯中,他走遍了当时中国的14个省区,包括江苏、安徽、浙江、山东、河北、河南、山西、陕西、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贵州、云南、北京、天津、上海19个省市。期间,他写了60多万字的游记,把祖国的山山水水都带上了。
据统计,在徐霞客的游记中,有17篇名山游记,描写了540多个洞穴和69处泉水,有240多个题名、碑刻和摩崖石刻。调查记录了61种地貌、24种水体、170多种动植物、1259条名山大川。可想而知,这些东西如果转化成图片,也不会天天刷爆你的朋友圈。估计徐霞客很快就会被封杀了。
还有一个虽穷,但仍热衷于漫游的文人——沈复。说起来沈父在旅游的时候开了朋友圈还是比较自豪的。正常人旅游的地方,都喜欢去名胜古迹。拍一张游客的照片,发一条朋友圈,说明我是“来此一游”的,沈复却不这么认为:“我喜欢凡事自以为是,不计较人的对错,就是说到诗画,总爱惜人,嫌弃人,所以名胜古迹贵。有名胜古迹却不觉得好看的,认为不是景点的都很精彩。
我觉得大家都说是名胜古迹好吗?你们这些普通人!我有自己的想法,哼!
“这是城里最有名的狮子林。虽为云林所写,但石质精美,古树众多。但就大势来看,和一堆煤渣一样,有青苔,有蚂蚁。没有山林气势。我不知道我的眼睛能看到什么。”你不说狮子林是必游之地,但我看起来就像煤渣堆上的青苔。就这样,狮子林被沈父无情的一扫而光。
然而有一次沈复迷路时,路过一座无人居住的“五音寺”,谁也不知道它在哪里,但沈复却高兴得走不开了:“拨过灌木丛,只能找到一扇门,上面写着‘五音寺’...大门紧闭,你敲了半天,也没人应。突然,一扇门打开了,传来了声音。一个穿着鹌鹑衣服的年轻人出来了,一脸的美味,没有鞋子穿完。他问,“客人是谁?朱衣低头道:‘我向往这清静之地,特来拜谒。男孩说:‘这么穷的山,和尚散了,没人接待。请找他去旅游。"
狮子林还不够欣赏,但武陵源这样一座失传的寺庙,值得沈父呕心沥血,就算是一个身体健康的少年也挡不住沈父啊!
但是,说古人写旅行,发朋友圈却只谈自己,似乎有点狭隘。一个高格调旅行的朋友圈,却不得不望山河,顾人间。比如北宋宰相王安石,复出打球,不忘思考自己“命悬一线”的一生,由此生出一个道理:“超凡的世界观,往往是远离危险的,但人是很难得的,所以有意志的人是不能来的...以及那些不能做到最好的人。”剩下的收入也是!"
这个宰相,就是后来被戏称为“苦命相公”的王安石,在华阳洞的时候脑子很尖,走到半路就和别人一起回头了。出来后,王想到自己将来会在华阳洞的一面石壁上刻上“退一步”四个大字。哦,不,他想到自己没能无忧无虑的游览华阳洞,心里又是感叹又是后悔,透露出一种非常正能量的话语,“达不到我的目的,可以无怨无悔”。你不逼自己怎么知道结果会是什么?这也是今天一个励志的朋友圈。
要说紫苏的朋友圈,免不了那些高大上、哲理性强的部分,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他游赤壁时留下的一段话:“贵客也知夫水月乎?”逝者如斯,但他从未去过;充满虚者如是,死者不退潮不流。盖必从其自身变化看之,天地不能为一时;如果从它不变的角度来看,那么一切对我来说都是无穷无尽的。你嫉妒什么?"
散文、诗歌、书法、绘画、哲学五位一体的苏东坡,写下了“照此而观之,天地不能在一瞬间”这句话,类似于古希腊职业哲学家赫拉克利特的“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人类虽然渺小如芦苇,但也没必要自怨自艾。如果你放眼浩瀚宇宙,哪怕是日月星辰,谁能说它们是永恒的?我对天地间充满了哲学的兴趣和旷达的眼界,所以问你是否服气?
当然,作为一个全能天才,哲学生成是他的常态,但这并不能阻止他的吃饭天性。当我们打开紫苏的朋友圈,会发现他是一个真正的吃货,走到哪里都不忘记录自己吃的东西。苏轼初到黄州,什么都不管。他先说:“长江绕国知鱼之美,竹连山香。”嗯,竹笋好吃,鱼肥;紫苏到了岭南,她说:“一日三百颗荔枝,为做岭南人,不惜一切。”嗯,荔枝不错,我真想把它们塞死。一天300也不算多。
在吃货苏轼的眼里,即使是以画写诗,也想象自己是在春夜游江边,看到的都是能吃的东西。“竹外桃花三两,春水暖鸭先知。芦蒿满地短苇芽,正是河豚要上的时候。”
水热了,肥鸭上岸了。胖的时候可以吃吗?
满地的芦苇芽,是嫩的可以吃了吗?
河豚,我知道它有,但是我能吃吗?
还有,苏东坡去海南,得知有一种东西叫“牡蛎”。“东坡在海南,吃生蚝美,叔公(苏树当,东坡三子)曰:中韩士子无令而知,恐欲南徙以分此味。”
孩子,这世上怎么会有牡蛎这么好吃的东西?不要告诉任何人,我怕他们来抢我的食物。
但是,看到这种自嘲的言论,很难过。说到底,紫苏说这话的时候,并不是自己主动出去流浪,而是在不断地堕落,越来越远,甚至堕落到了当时的蛮荒之地。在人生的尴尬境地中,苏轼边走边不忘发一些朋友圈,告诉自己和别人,人生不过是一轮又一轮,并不算什么。还没缓过来吗?世界上没有什么事是一份东坡肉解决不了的。如果有,那就两份。有好吃的,何必辛苦?嗯,很好吃。再吃一口。
如果你看到好山好水好风景,觉得文字无法恰如其分地描述,那就画出来。中国的山水画写生不同于西方的油画,它包含了作者在旅行过程中的感受,有时是场景写生,有时是旅行后的回忆描述。
中国的山水画起初并不追求写实,而是追求意境之美,画面也讲究写实、阴阳调和、豪放等各种美感。画家基本都是依附于山水的,但并不临摹。隋唐时期,中国的山水画得到了很好的发展。那个时期的山水画家首先要提到的是詹子谦。他的代表作《游春图》既体现了山的气势,又巧妙地以人和色彩表现了春天的景象。
在韦伯斯特家族墓的考古过程中,发现了一幅“盛宴”的壁画。画中长方形的桌子上摆满了各种食物,是中唐时期富人春游野餐的场景。
当时的吴道子不仅擅长人物画,也擅长画山水。有一次唐朝皇帝让他画嘉陵江水。而吴道子并不是为了真正的绘画,完全是凭记忆。他到了嘉陵江后,把好山好水好风光的场景记录下来,仅用一天的时间就画出来,把嘉陵江的山、水、丘、谷画到了一个令人神往的境界。
山水画在宋代达到顶峰。宋代画家更注重自然之美和个人主观感受的融合。比如北宋三大山水画家之一的范宽,他的画多为山水全景构图,代表了当时山水画的整体风格,最著名的代表作是《西游记》。这幅画采用全景构图。远处的风景中,巨峰昂首挺立,占据了大半个画面,散发出一股磅礴的力量。在悬崖的顶端,有一片茂密的森林。从远处看,树很小,体现了山被云阻挡后的巍峨雄伟的风貌。山顶的岩石缝隙间,直扑而下的瀑布垂直落下。在山脚下,一队马匆匆而来。人物虽小,却给画面带来了无限生机。
由此可见,此时照片虽不能真实记录,但国家的大好河山可以用绘画的形式展现出来。但因为画里都包含了作者的经历和精神,所以和实际景观肯定还是有出入的。我们可以把它们当做古代版的“美图秀秀”。毕竟就算是现在流传到朋友圈的照片也不一定是真的。
体现“文风”最好的方式就是写诗、刻碑。
毕竟画画不是每个人都能做的。更多的文人会选择作诗,也有人会把诗刻在石碑上,抒发对山川的感情。
说到山水诗,不得不提东晋的谢灵运。他是第一个写了大量山水诗的诗人。
谢灵运虽然出身名门,才华横溢,但仕途坎坷,经常游走于山川之间,被认为是旅行家。他的诗大多描写他去过的地方,比如永嘉、会稽。
唐宋时期,山水诗的艺术手法成熟,是诗歌创作的高潮,产生了大量的山水诗。大诗人基本上都有描写山水的,比如王维,李白,柳宗元,欧阳修等等。有些地方仅仅因为他们的诗就成了热门景点,比如黄鹤楼、庐山、寒山寺等等。
古人有时也像现代人一样刻在石碑上,但刻的是诗,而不是“此游”。古人游山玩水时,会在周围的石碑或山壁上刻字,以表心意。
我们都听过“桂林山水甲天下”这句话,就是来自桂林独秀峰的摩崖石刻。独秀峰下的读书岩上,有南宋诗人王七律的两句诗,其中第二句有“桂林山水甲天下,玉清玉清”之句
最奢侈的办法:把景点搬回来。
说到旅游,不得不提一个对此非常热衷的人,那就是乾隆皇帝。这位“盛世天子”为了显示自己的文武,曾六次下江南。
颐和园里,江南特色的园林建筑随处可见,比如昆明湖的造型,湖中的“三仙山”,基本都是模仿杭州西湖的。西堤六桥是西湖苏堤的翻版;就连颐和园后面的湖苏州街,也普遍模仿沿街江南城镇的繁华景象。
此外,甘龙每次六下南巡,都会到江苏镇江金山寺烧香拜佛,游览风景。当时,金山必须乘船穿过才能到达。登上金山的范元大厦向外望去,江浪滚滚,与天相连空,景色十分壮美。
乾隆皇帝真的很喜欢。我该怎么办?然后“移”回来。回京后,乾隆下令将范元楼“迁回”北海琼岛以北。
乾隆皇帝最喜欢动的场景是苏州的狮子林。甘龙第一次没有机会参观狮子林,直到甘龙二十二年(1757年)第二次得知狮子林旧址,喜出望外,立即前去参观。
四次南巡之后,甘龙几乎每次都去狮子林。乾隆三十六至三十七年(1771-1772),乾隆干脆在长春园建了一座狮子林。然而,他认为这还不够,在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他又在文远山庄复制并建造了一座狮子林。
甘狄龙这种“IMAX巨型3D真人朋友圈”当然不是一般人能买得起的。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旅行更多的是一种拓宽知识面的方式,不仅可以体验大好河山带来的视觉冲击,还可以表达自己对山川的感情。
来源:Qiushi.com,Observer.com,环球网,Day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