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初延吉的爆炸,有点出乎我这个东北人的意料。
同样值得去吃的东北边境城市延吉,曾经是东北短途旅游的最佳选择。
然而,自去年冬天到来后,这个县级市突然在互联网上活跃起来。隔着屏幕,一切都和我印象中的延吉有些不一样。
几年前去延吉的时候,那时候的游客只会对满大街的双语招牌惊叹,韩国店员也会说一口流利的东北话。现在,民俗园已经每小时从中老年人家中送来几十位“韩国公主”。
我惊叹于延吉的变化,动了再去的念头。
如今,游览延吉的策略更像是一次美食之旅。最特别的是,这个常住人口只有69万的县级市,却有1000家左右的咖啡馆。如果换算成“每万人”,比例是上海的4倍多。
咖啡文化在这个东北边陲小城意外的繁荣起来,各种主题咖啡馆已经可以在延吉旅行中单独占据一个品类,主题品类甚至高于早市上卖的韩国泡菜。
延吉不再只是一个“小首尔”,更是一座独具特色的边境咖啡城。
东北“咖啡小城”成长史延吉在东北,像家乡最会打扮的时尚小姨。
在东北一直是一个特殊的存在。穿越东北内陆到延吉,会得到一次民族风情的洗礼。
作为中国最大的朝鲜族聚居地,延吉也被认为是“中国最具异国情调的县”之一。得益于语言交流等便利条件,上世纪70年代的延吉人一代大量去韩国打工,2010年左右回国,带回了很多韩国潮流。
延吉人李向英记得,从朝鲜回来的老人每天早上都要喝一杯咖啡。自此,一家名为韩志咖啡的韩式咖啡连锁店开始落户延吉,首次激活了当地的咖啡市场。
对于当时的延吉人来说,咖啡加咖啡就像一块磁铁。和李向英同龄的年轻人,他们见面、午餐后、下午和晚上聊天时会去哪里?还是去接旨吧。
延吉人喝咖啡的习惯就是在那个时候被埋没的。李向英和她的丈夫也嗅到了咖啡行业的一些前景,并决定去韩国学习如何制作咖啡。
回国后,李向英和他的妻子在北京和上海开设了商店,他们优化和改进的韩式饮料在上海七浦路非常受欢迎。同期,延吉受益于高铁开通和旅游业的快速发展,突然成为网络名人中的城市。
几经考虑,夫妻俩决定带着自己的品牌体验回到家乡。
延吉大火后,互联网成了连接世界各地的窥视镜。李向英夫妇2022年才开的咖啡店查程依娜也迅速登上了“延吉值得打卡的X家咖啡店”榜单。
但第一次开业期间,旅游还没有恢复,街上没人,餐厅也没人。店装修完了,就只能专注外卖了。

在他们的记忆中,22年的第11期是生意开始回暖的转折点。然后23年春节来临,延吉在旅游旺季更受青睐。从茶艺娜发往酒店、民宿的外卖订单猛增,线上日订单增长超过50%。
延吉与互联网相辅相成,李向英夫妇也将店铺定位为“延吉咖啡打卡地”。其实夫妻俩都是导游,对韩国文化和产品的融入都很适应,也明白游客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时尚、品味、包装是饮品打卡的三要素。基于此,李向英利用当地的地理标志产品苹果梨,打造了一款爆款苹果梨咖啡,在所有能想到的细节上,如咖啡杯盖、吸管盖、包装袋、店门口的LED灯墙,都尽可能地融入了延吉文化元素。

咖啡行业正在复苏,延吉咖啡正在腾飞。延吉运行多年的咖啡文化,在民俗和旅游文化的深度融合下,再次被激活。
于小城野蛮生长的“咖啡馆奇观”生活在延吉的年轻人血液中的咖啡因浓度和上海的白领一样。
在这里,喝咖啡和喝水一样平常。每个人都知道延吉是美食圣地。这两年,这里也成了咖啡爱好者的天堂,人们会在两餐之间一头扎进咖啡馆。
到延吉的人,偶尔也会为咖啡馆太多而苦恼。每一个街角都能看到咖啡店延吉。短途旅行的人必须在不同主题的咖啡馆中快速选择。
点开外卖软件的咖啡类,似乎永远不会滑到最后,直到超出配送范围。
今年1-2月,作为美团外卖的一个平台,延吉的咖啡商品量比去年同期增长1508%,咖啡外卖商户数量增长超过50%,位居全国县城消费第一。
延吉的咖啡产业是非凡而丰富的。
2020年,是延吉咖啡文化发展的重要节点。在国内咖啡行业快速发展的同时,延吉也开始飙升,一年激增200多家。
东北这么多县级市,这里的咖啡市场很早就开始分类了。

热门景点的打卡店,豪华下午茶,书咖,猫咖,有甜品点的咖啡馆,再加上户外咖啡馆,可以细分为花园和星星空主题。
带有包间摊位的韩国咖啡馆仍然是保留下来的特色之一。毕竟,1000平米的精致空房间,永远是站着说话、娱乐桌游、聚会、聊天的万能之地。
面积越来越小的咖啡店阵营也在壮大,依靠买卖单的小店模式,大冰镇美式也能支撑营业额翻倍。
1985年出生的咖啡店老板李晶于2021年2月开店,并于4月与美国代表团上线。到6月份,她已经成为延吉市第一个网上卖家。可见有时候为游客打卡并不是成功的唯一途径,依靠本地消费者和外卖也能创下3000+的月销售额。
如果说李向英的茶程依娜主打民族特色,旅游打卡团是他们的主要客户群,金立的悦茶坊也有自己的优势。
位置在延边大学附近,有咖啡习惯的年轻人成为店的消费主力。她的月子咖啡店会被熟客形容为大学生的第二自习室,也是大学生的线上“咖啡站”——外卖订单会占到店里的80%。

李晶于2021年初进入市场。看着咖啡市场的发展,她记得当时美团成交量最高的一家咖啡店,每个月卖2000+。过了两年,现在店铺每个月卖45000+的也不少见了。
在如此速度飙升的延吉咖啡市场,所有的门店都进入了“创新求变”的轨道,要想突破1000家店的包围,还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有人加新品,有人在环境上下功夫,有人深耕互联网营销,有人店卖的是一样的咖啡,但在杏仁饼和西班牙油条上做的花样更多。
毕竟热情是朝鲜民族的天性。对于当地经营者来说,所有远道而来的游客都应该获得良好的体验。
当李晶被问及成功的秘诀时,她觉得自己的材料更好,商店里有更多种类的饮料可供选择。她开发了一款极具韩国特色的高性价比单品,透明封闭瓶包装,普通美式杯的两倍量,四份浓缩,外卖复购率达到30%以上。
“我们延吉人一直喜欢新潮的东西,20年前是这样,20年后也是这样。”
时尚,从十几年前延吉人的生活主题,到今天依然可以引领咖啡市场的潮流。
经济复苏迎来初春,我在延吉水暖鸭先知去延吉的游客通常会在离开前列一个愿望清单。
“都在这里”是游客的动力。咖啡馆里总是排着长队准备打卡,只能另辟蹊径实现愿望。这个时候外卖就是救世主。
旅游旺季,雪花般的外卖订单袭来,然后骑手们把它们送到各个酒店和民宿。
回头客往往是大客户。到了延吉后,他们从一天八杯水变成了一天八杯水。咖啡店的衍生品,如鲜榨果汁、特色五味子茶等也卖得不错。
延吉是典型的小城镇咖啡产业,但绝不是特例。2023年以来,三四线城市的外卖订单在1、2月份飙升至104.19%,而一二线城市的增速为72.14%。延吉一枝独秀,位居消费热县第一。
与其他城市咖啡点餐早高峰不同,延吉的晚高峰也格外热闹。爱吃爱玩是延吉人独有的特点。除了饮食和双语,夜生活也承载了这座城市的一半灵魂。
冬天东北临近傍晚会早早天黑,大部分三四线城市会随着太阳消散而提前倒闭。而延吉则有着超越其他小城镇的娱乐文化。作为一个24小时餐饮一条街的县级市,很多咖啡店也会在午夜关门。
一线城市对咖啡需求最大的时段是工作日白天,而延吉在下午4点到8点之间会迎来另一个高峰,夜间时段的咖啡订单占比19.2%。
夜幕降临,延边大学附近网络名人弹幕墙上的灯全部亮起,这条街也迎来了自己的高峰期。
张文强,延吉人,见证了延吉的发展变化。说到咖啡文化,作为美团外卖平台的工作人员,他有着最直观的视角。
近20年来,后台数据显示的网店急剧增长最能说明问题。据他观察,咖啡在前期还是和奶茶一个品类的。在随后的直线增长趋势中,由于配送时限不同,延吉当地平台不得不将咖啡从奶茶中抽离出来,另起炉灶。
“咖啡指数”代表一个城市的经济走向,咖啡因转化为城市的经济活力。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们的生活状况和水平平均在每一份咖啡单上都有所展现。
基于当地人消费需求的咖啡文化正随着时代而变化,正在完成从功能性到休闲娱乐共存的状态。
从提神的工具到对风味、原创、外观的追求,延吉的每一杯咖啡都有它自己的意义。美式浓缩咖啡送写字楼提神,桂花拿铁和红丝绒原椰送网络名人B&B
商店甚至不需要一个大商店。网上订购依然可以贡献出优秀的成品和巨大的销量,日均几百杯的销量已经不再稀奇。

国内经济逐渐回暖,但我们无法从数据中了解真实感受。咖啡消费是我们看到的一个窗口。延吉作为县级市,可以和一线城市处于同一个梯队,下沉市场成为市场晴雨表。
国内经济从去年冬天开始慢慢复苏,到达延吉,通过品尝当地咖啡感受温暖的鸭先知。
谁说咖啡不能下沉?随着2023年延吉旅游的爆发,很多人用新的眼光看待这座东北县级城市。
延吉的繁荣不是一蹴而就的,但是沉沦的经济的快速增长确实比预想的要快很多。
互联网打破了地区之间的信息鸿沟。得益于这里的消费观念和供求观念,咖啡文化从延吉到今天,从树苗变成了森林,和外卖一起逐渐演变成了这个行业里最健壮的分支。
“咖啡城”不再只是一个繁华的城市,咖啡不能沉沦的论调也被否定了。小城市也有很强的消费能力和活力,小企业也能成为城市的主力军。
今天的延吉真的不需要披上“魏萍”的外衣,一个中国的边陲小城也有自己的生命力。
本文由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果您有任何问题,请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