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至今,人口迁徙、商业活动和宣传教育是文化传播的三大途径。最理想的文化传播模式是通过表层的物质文化和艺术文化传播深层的思想文化。古人通过丝绸之路上繁忙的商业活动,以商品为载体,传播文化。外地游客在欣赏美景、美食、美歌的同时,购买一些当地的特色旅游商品,哪怕是买菜带回家吃,也是一种异地的回味。
然而,人们对利用旅游商品传播文化还存在一些误解。

在这种认识下,很多旅游商品缺乏内涵文化,文化表达缺乏意蕴,形式老套,方法粗糙。比如某个标志建筑或标语,几个标志建筑或几个标语做成图片,印在各种产品上。尤其是在博物馆等一些文化景区,这种做法随处可见。看似开发的产品很多,但销量普遍不大。
前几年IP热潮,很多文化景区花巨资请知名艺人设计卡通人物或动物。想让一个没有影响力和认知度的动漫人物或动物为外国人所知是非常困难的,开发出让外国人购买的商品更是难上加难。结果是,虽然投入了大量资金,但用新IP动漫形象开发的产品绝大多数销量不佳,未能达到文化传播的作用。
在博物馆开发旅游商品的早期,文物主要是复制和模仿。目前一些文化景区往往利用文物或历史建筑的形象来开发旅游商品,简单地设计成生活用具。有的仿灵骨塔设计成组合式茶具;有的是模仿随葬品的形状做成餐具;还有人模仿古人遗骸上的特殊饰品制作首饰;更有甚者,释迦牟尼佛胸前的万字被换成了镰刀和斧头。这些其实都是对文化的曲解、曲解、曲解和误用。
这种直白的文化表达,主要原因是对思想文化的不了解。思想文化包括价值观、道德规范、宗教信仰、思维模式和审美情趣,是一个民族和国家文化的本质和特征的内容。思想文化可以通过物质文化传播,但必须转化为成年人喜欢的物质文化表达。
误区二:我认为公务礼品、商务礼品、旅游商品可以划等号。
有些地区在鼓励开发旅游商品时,强调要按照官方赠送的礼品进行设计开发。众所周知,公务礼品、商务礼品、旅游商品的发展方向是不同的。根据官方礼品开发的产品,往往无法得到游客的喜爱和购买。
误区三:认为食物不具有传播文化的属性。
在一些地区,当提到文化传播的物质载体时,食物常常被轻蔑地忽略。事实上,食物,包括酒、茶、咖啡和其他食物,是国内外游客喜爱的商品。特别是中国人在国内旅游,很多地区的食品购买量占到旅游购物的一半左右。据相关媒体最新报道,代购商并未将货物从香港带到深圳,而是开始反向采购。即香港同胞在香港下单购买深圳的饮料、糕点等食品,代购商从深圳带到香港发货。美食的魅力是巨大的。具有地方特色的食物天生具有中国文化属性。忽视食物的文化传播功能,无异于自断手臂。
误区四:传播文化的旅游商品是高端旅游工艺品。
毕竟买高端艺术品的人也就那么几个。想要通过旅游产品实现广泛、全方位、持续的文化传播,需要有足够的销量。能产生足够销量的旅游产品一定是大众旅游产品。只有大众喜欢它、理解它、买得起它、能被大众买下它,才能实现对大众的文化传播功能。
利用旅游商品传播文化应注意以下要点:
一是充分认识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重要意义。充分利用物质文化的传播功能,有效实现旅游商品的思想文化传播功能,有效实现文化与旅游的融合。
二是充分认识旅游商品及相关商品的巨大市场和影响力。游客在旅游中购买的商品是一次性消费的旅游商品。游客买回的旅游商品受到家人朋友的喜爱,通过线上优势渠道购买,会形成旅游商品的二次消费。优秀旅游商品的二次消费可能是旅游商品一次消费的数倍。
第三,充分认识到旅游商品的开发必须以大众市场为目标市场。旅游商品的开发必须遵循市场先行、文化先行的原则。首先要考虑大众游客的需求,包括功能、口味、环保、使用等等。只有开发符合需求的产品,注入合适的文化元素,并以大众游客接受的价格销售,才能创造出大众旅游产品。
目前旅游业正在复苏,中国是世界旅游大国。利用旅游商品传播文化具有成本低、效果大、效益多、收益多的优点,是一种传播文化的方式。
陈斌来源:中国青年报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