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一假期,很多人出去旅游,旅游的乐趣之一就是品尝世界各地不同风味的美食。
我们知道,在古代,经济没那么繁荣,人口没那么密集,交通没那么发达,城镇没那么多,吃喝也没那么方便。古人长途旅行或旅行吃什么?
看了大量的古书,发现古人在路上想的很细,都是在出发前准备好了“路菜”。所谓“路菜”,就是人们在路上吃的菜。
《儿女英雄传》第三十二章:“我为他从前所爱之屋,作了些预备,如工,内器,细饼细碟。”
《城声》第三十六回:“清轩开了一道菜,是半只板鸭,一条腿往南,叫菜房切了送来。”
巴金家里有这样一段对话:“你带的路菜太少了。”
虽然有的书上没有注明是路菜,但是根据上下文和当时的实际情况,知道一定也要带路菜,否则在旅途中很不方便,甚至会饿肚子。

林则徐桂是钦差大臣,从北京到广州用了近三个月的时间。在这中间,他经常穿越到偏僻无人的地方,要看到那种“早上一只乌鸦飞来,没人在”的小旅馆,绝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他也要带很多“路菜”。这一点,我们从林则徐的日记中也可以看出,他不仅经常在旅途中吃路菜,而且吃的大多是五香大头菜。
古人随身携带道菜,既方便了旅途中的饮食,又保证了旅途中的健康。有了路边菜,他们在野外睡觉的时候,只需要拿出一些干粮,用路边菜吃一顿,实惠又实用。当然,古人带来的道菜除了大头菜之类的咸菜,还有鸡、鱼、蛋之类的荤菜。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旅途中的营养。
道菜要重油,微咸,耐煮,粥易吃,适合冷食,也不含汁液,便于携带。刘姥姥在大观园吃的鸡丁、肉丁、干香、炖笋茄子、斑鸠丁、炒笋丁、奶汁瓜丁,都可以作为路菜。
装路菜的筐多为竹制或柳条制,内有薄纸,内外有桐油,经久耐用,可防止油外漏。
虽然路菜比较不方便,离我们现在出去吃喝的也比较远,但在那种“无缘无故出西阳关”“风吹草动见牛羊”的艰苦旅途中,仍然为古人的长途旅行或旅游提供了不可或缺的保障。
本文内容由一点好作者发布,不代表齐鲁一点好立场。
齐鲁壹点客户端版权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