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因为心浮气躁,日常计划多,要上班,要锻炼,要学习。所以我读书很少。大部分长篇大论我都没看过。我只看一些通俗的短篇小说,如卡夫卡的《变形记》,莫泊桑的《贝尔阿米》,马伯庸的《长安的荔枝》,短小精悍,读起来不费多大力气。
微信读书里很多书在书架上看完就停了,比如《瓦尔登湖》,之前是我最喜欢的一本书,想重读。比如孙子兵法,也是在烽火连天之后读的。比如《王阳明心学》《大义黎明》。
突然在微博上看到闺蜜推荐的《颜氏纪》,说很不错。我经常觉得自己读了很多,经常夸自己读了豆瓣上几乎所有排行榜的书。但是,我最好的朋友,她自己也是学文学的,看的杂书比我还多。看了她的豆瓣也看了一些书。很多年前,李娟的书开始了我阅读散文的习惯。
先去豆瓣搜了一下《颜氏纪》。豆瓣上8.9的评分挺高的,评论也不多,加起来总共1000多。封面给我的感觉是科普美食和鲜花。
介绍是:岭南百年品牌桐琴楼,年底就要关门了。一群老家伙化险为夷开了家店。桐琴楼的退休厨师荣宜生师傅道出了原因...小说以饮食文化的发展为主线,以两位学徒传奇的人生经历和他们的生活,见证了辛亥革命以来粤港两地所经历的时代变迁。笔触深入近代岭南流散人群,从商人、政治家、革命家、钟鼎族、行会巨头等传奇人物到民生百态,生动描绘了百年来中国社会变迁、世情人情的壮丽画卷。
翻翻书评和介绍,没猜到书会说什么,但也没抱太大期望。
在一个沉闷的中午,我开始读这本书。看完前两章,我开始向其他闺蜜推荐这本书。没想到关于粮食兴衰的书都是这样写的。
讲的是一个孤独的孩子,在茶馆里第一次得到了茶博士的帮助,教他做茶壶。茶馆的规章制度很多,附一段话:
赵空大师也是口耳相传,用心教他,故意在他面前多给了他几招:“仙人过桥”是远方的手开始泡茶;“二龙戏珠”是指左手右手同时按下水锅,做出碗状;“雪花盖顶”是客人头上出的绝招,滴水不漏;“海中寻月”是指拇指一挑,茶盖稳稳盖在碗上。吴菊默默记下这些手势,让我觉得和老人的距离近了很多。在老茶馆里,有许多规则。没有人引领,只有靠自己,云里雾里,还是没说到点子上。每当老顾客点茶,他就是不说话,全靠手指和眉毛。客人所指之处,赵主事在五举面前大声唱出。他渐渐清楚了,指着鼻子就是“香片”的意思,就是香;指口意为“水仙花”,水中升仙;指耳意为“普洱”,字有耳;至于指眉,当然是为了“长寿眉”了。
之前去重庆旅游的时候,去了著名的老茶馆和交通茶馆。但是我没有注意到是否有这样的重音。刚喝了茉莉花茶,吃了瓜子。相比之下,就少了很多乐趣。
另外,我还认识了《苏州密码》。书上写的苏州码我看不懂,就又搜了一遍视频。想起去香港旅游,去吃那里著名的老茶餐厅,没有注意到这些标记。果然,人永远意识不到什么是超出认知的。
这本书讲的是老式茶馆里流行的绕口令。就是打鸟,可以分为文战和战战。文斗是唱戏,武斗是殊死搏斗。文中还附有一段描述:
蓝黄黄的肚皮,亮绿的相思,还有花旦里眉毛太美的石燕,比拼唱功,毛色,身材。这种“文斗”在行话里叫“柴火”。宣战靠各自的主子,互相盯着对方的鸟,先造势。粤语中“打鸟眼”这句话在这里是经典。这段二重唱大约需要半个小时。一边的鸟儿无精打采,几个星期都不说话。北侧的鸟笼上盖着白布,里面有画眉和叽叽喳喳的鸟。这种布套的讲究就是“蓄火”,“到时候好打”。要激起鸟的战斗心,各种方法都要用。笼子里的两只鸟自然是殊死搏斗。主持人还互赌茶钱。这一天,刚好看到张经理的唧唧喳喳。挑战的嘉宾是个少年。这只名叫“张塞飞”的麻雀是一位常胜将军,拥有众多的观众,但不知为何,三两回合后,他就被打败了,蜷缩在笼子里。张经理叹了口气,说,老了。我一举手,就打开笼门,把它放了。
看完这一段,我更能理解为什么老北京人喜欢遛鸟。改天我有机会去看斗鸟。
正是因为这场斗鸟,山博才有机会被香港和广州的著名行政总厨收为徒。这个行政总厨就是本文的主人公荣师傅,最有名的莲子糕,黑市上很多小黄鱼才能买到。
山伯跟一个老师学的也很有意思。一是老老实实、勤勤恳恳地跟着聂大师在小报刊上学习,一学就是两年。聂大师看中他的原因是山伯不偷懒,老老实实做好本职工作。也因为他聪明,悟性高,能看出师傅包的六个虾饺,有一个只有十折,其他的都有十二折。下次吃虾饺的时候我要数一下褶皱。附上虾饺的描述:
虾饺的难处是由表及里。外面的饺子皮和水晶虾饺的造型和配料都很严格,面团也很有讲究。虾饺皮强调烟的韧性,一定要掺水晶粉。最重要的是,热水打表面,都是经验造成的。食材严格规范,三虾四肥五笋,大小均匀,让食材吃起来丰富饱满。肥肉、竹笋、麻油里有水分,足以让虾饺汤饱饱的。另一个关键是用碱和盐腌制虾。遇到碱,虾纤维会慢慢收缩,很紧。用水冲洗至虾体硬凉,脱水后会凝胶。这是一个巨大的成功。
山伯考了两年,去了大板,跟着荣师傅学做莲子饼,跟着他八年,学会了炒莲子饼,做了莲子饼,上了电视,发明了鸳鸯月饼。但为了爱老婆,他做了女婿,自己去做菜,背叛了主人。附上叉烧包的描述:
爷爷认真地想了一会儿,说,我觉得这个叉烧包不错,很适合“爆”字。
想了五遍,又问,叉烧包都爆开了,不都是好的吗?
爷爷说都爆开了。但是爆款好不好,要看分寸感。你看这叉烧包,像不像弥勒佛?为什么大家都喜欢弥勒佛,是因为他爱笑。但是,如果连牙齿都不露出来,总让人觉得没诚意,埋没了。但是笑的那么大声让人看到舌头的肋骨也太嚣张了吧。所以,一个好的叉烧包就是要“爆”口,恰到好处。气味出来了,但没有全出来。让人进来之前有个想法真的很好。
这是第一章的结尾。我讲了一个年轻人如何向一个老师学习,以及对广东点心不为人知的关注。
第二章《般若盛宴》比较有意思,讲的是民国时期当时军阀、国民党、尼姑之间的爱情。有空就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