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历史文化 回望千年珍藏
1
早晨的四点半校园内已灯火通明,楼道里有拉杆箱划过的声音,寂静极了。六点钟,大家安静有序地集合,排队走过斑马线,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陕西西安研学的第一天,我们在导游老师的带领下来到了“世界第八大奇迹”之称的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这个庞大的地下博物馆埋藏着中国第一位皇帝——秦始皇陵寝的守护军队,是由近万人与真人真马同样大小的陶俑组成的。它显示了历史上秦国军队的庞大和国力的强盛,让我们无不为之震撼。
在中国的历史上,曾经有过这样的一支军队,他们黑衣如铁、迅捷如风,他们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他们令天下为之丧胆,为之变色。他们 被称为虎狼之师。但事实上,他们比饿虎更加凶猛,比狼群更加团结。他们的军歌里唱道:“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他们的事迹在千百年 后仍为后人所津津乐道,他们留给我们的启示永远都如夜空中的星星一般闪闪发光。
三个陪葬坑坐西向东,呈品字形排列。最早发现的是一号俑坑,呈长方形,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深约5米,总面积14260平方米。就在两千年前的那个早上,当最后一块木板盖下来的时候,唯一的一线阳光也断绝了。隔着木板,头上有人在走来走去,不断传来尘土撒下的声音。周围一片漆黑,混浊的 空气里弥漫着一股刺鼻的土屑的味道。人类的声音越来越远,越来越轻,直到完全消失,只留下无尽的黑暗,无尽的孤单,无尽的寂寞,连着曾经无尽的荣耀,一起 陷入了无尽的等待。
兵马俑是古代墓葬雕塑的一个类别。古代实行人殉,奴隶是奴隶主生前的附属品,奴隶主死后奴隶要作为殉葬品为奴隶主陪葬。兵马俑即制成兵马(战车、战马、士兵)形状的殉葬品、站在高台上,许多完好无损的兵马俑一览无余。在灯下认真修复的工作人员也深深地打动了我们。没有他们,我们就无法看到千年之前的文化,也就无法得知现在中华文明的伟大。
结束了在博物院的学习,我们对古代的历史有了更深入透彻的理解。大家已经迫不及待地期待着明天的学习啦!
2
经过昨天参观秦始皇帝陵和世界八大奇迹之一的秦兵马俑后,同学们对西安文化的兴趣更加浓厚。
如果问在哪里才能拥有更好,更快了解西安的方式的话,那么西安博物院将是你最好的去处。今天,同学们就满怀期待的来到了小雁塔。
首先,刘老师用一种他发明的“三个一”教学方式——即一个字,一篇诗,一首歌的方法让我们了解小雁塔的历史。一个字,刘老师给我们拆解了“塔”字;一篇诗以及一首歌,老师给我们朗诵了他的自己写的诗,唱了一首歌,歌声慷慨激昂。
在西安博物院内,老师给我们布置了一个任务——找到博物院内的三件“镇馆之宝”。在接到任务后,同学们飞快地进行寻找,大家徜徉在历史长河之中。再次集合时,老师公布了答案:镇馆之宝分别是鎏金凤鸟铜锺、三彩腾空马、和肥佛相。同学们面对文物的精美,不由得赞叹古代工匠的绝妙技术。
逛完博物院,我们来到小雁塔下,听老师讲解小雁塔的历史。小雁塔曾经历过两次地震。在第一次地震后,小雁塔虽然没倒,却在中间形成了一道从顶部到二层的裂痕。而在第二次地震中,小雁塔不仅没有倒下,中间的裂痕竟然神奇的闭合了!“小雁塔神开神合”的精妙处到底在哪里呢?原来,小雁塔的底座呈“锅盖”状,上面的小雁塔就像一个“不倒翁”一样,怎么摇也摇不倒了。
下午我们驱车到达周原,在一个考古基地学习了关于周王朝遗迹的知识。同学们都在期待能够挖到“宝藏”呢!
然后我们的来到了周原博物馆的广场上,老师选出了几位同学穿上了华丽的汉服,在指导教师的帮助下,学会了端庄的周礼、朗诵了典雅的《诗经》,使我们品味到了中化五千年文化的源远流长。
接着,我们学习了拓印技术:用一张宣纸垫在铜镜上,用水沾湿,再盖上一张特殊的纸,用刷子使宣纸与铜镜的花纹贴合,用墨小心的点在上面,这样镜子上的图案就拓在宣纸上了。
最后,我们参观了周原博物馆。看了里面巧夺天工的青铜器,别具匠心的瓶罐,还欣赏了秀丽工整的甲骨文……同学们深深地被周朝的文化所吸引。辛苦、充实的一天结束了。同学们仍然陶醉在美妙多彩的陕西文化中,期待之后几天的参观。
3
经过昨天的参观学习,我们对周礼及西安文化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五千年历史,八百里秦川。在这片历史悠久而又富饶广袤的土地上,孕育出了丰富多样的艺术形式。今天,我们将深入了解、亲身体验。
吃过早饭,我们先来到新明民俗文化村,进行了泥塑手工实践活动。泥塑艺术是我国古老的民间艺术。在老师悉心的讲解和指导下,同学们纷纷拿起手中画笔,为小泥塑上色……原本暗淡的泥塑渐渐变得色彩缤纷,鲜艳斑斓。
随后,老师又为同学们介绍了剪纸艺术。同学们积极发言,踊跃参与,用剪刀剪出了一个个精巧有趣的造型。这不仅仅是一种新的体验,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了解它、喜爱它、发扬它!
下午,我们来到了地处关中平原腹地的袁家村。秦川之侧,泾渭之畔。这座古朴典雅的村落在此处伫立了千百年。白墙黑瓦,颇有明清之风。一眼望去,似水墨点染,如诗如画。
深入村落,顿觉别有洞天。时光的荏苒似乎并没有磨灭这座村落的生气,市坊交错,叫卖不绝。热气腾空,熙熙攘攘。一条小渠环绕村庄,流水潺沄,甚有意趣。仿似那曲水流觞,供文人骚客赏玩。
老师发了晚饭经费,然后小组分头行动去买好吃的,看谁买的品种最多。这对我们这些小吃货来说真是太幸福了!桂花糕、羊肉串、冒烟冰淇淋、肉夹馍、豆腐脑、乌龙茶、糖人、馓子、还有各种小吃……这里真是美食的天堂!这里的人民真是心灵手巧!
吃饱喝足,我们乘车返回西安,游览大雁塔脚下的“大唐不夜城”。华灯绚烂,光明如昼。整个城市诉说着从前和现在的故事。古老的城墙、庄严的宝殿,恍惚又见盛世繁华。这亮了千年的灯火,诉说着大唐的荣耀,也让我们对她的未来无限憧憬!
长安,将是一盏永不熄灭的明灯。傲视寰宇,叱咤天下。依依不舍地告别这丰富多彩的一天,明天将是在陕西的最后一日。
4
小学段的第四天,我们来到了“半坡遗址博物馆”。六千多年前,这里自然条件非常优越,于是半坡人就定居下来。
为了更好的了解半坡人的生活,我们体验了三个项目:钻木取火、搭建房屋、天然植物染。
钻木取火是考古学家还原的半坡人所用的工具。方法是将一块带数个圆孔的木板放在一个大木箱上,木板下压一些碎鬃絮,一人要把脚踩到木板上,一人要把一根细圆木呈垂直状立于木板圆孔里,用一块石头用力压住木头最上端,同时木头必须固定在一根弓上,另外两个人来回拉动弓,使木头快速旋转摩擦生热产生火星,把鬃絮慢慢点燃。这套方法看似简单,但是并不是那么容易,这考验的是我们小组的配合,一旦压不好木头便会飞出去。每一个人都是一份力量,我们不断思考问题的原因,不断改正。成功取到火的我们,欣喜异常!
最有趣的要数天然植物染了。我们先去采叶子,采到那些鲜嫩多汁的叶子,拿回来以后,把叶子放在麻布上,再盖上一层塑料纸,用小锤轻轻锤击,叶子流出的汁液便会进入麻布里去。半坡人就是用它来印染自己衣服的。这很需要耐心,考验的是毅力。若是使劲捶打,叶子就会捣烂,所以关键要掌握力度。
原始房屋搭建也需要合作。男女生PK,所有人的兴趣都被调动了起来,有的去拿木棍,有的去拿草皮。一个人双手握着中心立柱,剩下的人用绳子把木棍固定并把草皮铺上去,大家配合默契,相互提示,每一个同学都须努力,每一个同学都得付出。没一会儿功夫,原始房屋就搭建好了,我们高兴地与自己的成果合影留念。
最后大家参观了半坡博物馆,在那里我们看到了半坡人生活的遗址,了解了半坡人的生活、吃的食物、祭祀、礼仪以及死后的埋葬,还去看了半坡人发明的工具和制作的工艺品。
“探秘历史文化,回望千年珍藏”,在学习中收获,在收获中成长。我们丰富了知识,加深了与自然和文化的亲近,增强了动手能力与团队协作能力。期待下一次的研学之旅!
撰稿 | 张博涵、姚雨希、陈瑞希、袁晨杰、
徐小淇、刘淏喧、刘奕涵
摄影 | 陕西小学段师生提供
指导教师 | 张军
(ID:bj35cz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