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藏族传统文化与艺术比较了解的朋友们应该对药泥藏式面具不陌生吧?
藏式药泥面具起源于1300多年前的一个美丽传说。藏王松赞干布时期,一老妇去寺庙烧香求平安时引起大火。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决定重建寺庙。聪明的公主想到,何不用其他方式代替容易造成失火的香火,供百姓膜拜佛祖?
随后便产生了参合了名贵藏药、香料和宝石的药泥佛像和面具,但随着藏式布制、纸质面具的兴起,药泥面具的制作技艺渐渐湮没在历史长河中,如今已近失传。
藏式药泥面具是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藏式药泥面具技艺是四龙降泽家族独有的。按照家规,这门手艺只能有一位传人,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药物的配制比例等秘密,只有传人知道。因此,药泥面具传人极其稀少,历代传承至今,四龙降泽成了世界上唯一全面掌握藏式药泥面具制作工艺的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四龙降泽
一千多年来,藏传药泥面具一直因其“保佑平安、护法辟邪、吉祥如意、成就福望、长寿驱魔”的神效被奉为圣物,并有着驱蚊、防蛇虫、杀菌、抗病毒、清洁空气、预防流感、抗呼吸道疾病及益智养身、解除疲劳等功效。
依照传统,制作一副藏式药泥面具,需要加入佛舍利、甘露丸等宗教圣物八十余种、珍珠七十颗、名贵藏药六十余种、玛瑙等宝石八十余种、草果等香药二十余种。上色原料均为矿物质。而制作面具的主料——泥土、水,必须在僧人们诵经之后,去海拔4600米以上未受污染的雄龙扎嘎神山上采集。
精心备好原料后,便要开始和泥。和泥是一件精细活儿。需要拿出一杆小秤,将每一样原料仔细称重后,按比例混合制作。各种配料在小木锤的敲打下,逐渐与质地细腻的泥土融为一体。药泥和好后,要装坛封缸,在地下深埋发酵7天。
藏式药泥面具的配方比例非常重要。比例得当,开缸之后,香气四溢,可以飘到几里之外。香味所及之处,消除病菌,净化空气。比例不当,药泥会变成黑色,散发恶臭。
除了取土、和泥,制作藏式药泥面具还有泥雕、干燥、着色、开光等多道制作工序。药泥制作采用的是无模制作工艺,对于有经验的匠人来说,可以直接用药泥捏制不同的面具雏形。
药泥面具捏制成雏形后,要用一种叫做代万的特殊工具打磨成型,只见各种型号的木质工具在匠人手上随意舞蹈,早已铭记在心的神佛面相逐渐在手上显现出来。在熟练的技巧下,一团药泥也渐渐地成为一个面具。
面具经过几天的自然晾干并再次精细打磨后,就要进行上色,着色原料采用的是高原特有的天然矿物质,这种矿物质不会封闭药泥面具的香味,而用面具着色的画笔都是匠人自己制作的,笔头材料大多采自松鼠的毫,制作一个药泥面具至少要用12天时间,制作完成后,还要请高僧们为其念经加持。
藏式药泥面具是藏族传统手工艺的基础代表,不仅包含了藏族人民勤劳朴实的精神内涵,也体现了藏族在医学和工艺上的造诣。
在药泥面具千百年的传承中,传承的不仅仅是古老的制作工艺,更是人心与人性。在那些宝相庄严的面孔背后,我们能读到虔诚与善良,率性与乐观,这正是藏地延续千年的民族记忆。
由非遗公园整理发布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