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记者连续三天沟通采访无果后,第四天晚上10点半左右,甘肃当地的教练车司机钱师傅终于能抽出20分钟接电话了。
“不好意思,最近游客太多了。我太忙了!”钱师傅在电话那头抱歉地说,他刚开车到兰州,第二天准备带一个小团体去逛一逛青甘大环线。钱师傅告诉记者,他当教练司机已经30年了。虽然敦煌旅游一直是夏季旺季,但“今年人真的很多”!
有着两千多年深厚历史的丝绸之路古镇敦煌,这个假期频频成为“流量收割机”。
排队两个小时才能骑到的骆驼,要提前一个月订票的莫高窟,沙漠里的“西域公主”...各种景点都挺紧张的。
热的不只是敦煌。与以往以自然风光度假为主,在一线城市打卡不同,今年暑期的文化旅游市场以文化为主。7月份以来,国内蓬勃发展的儿童研学市场以教育和旅游为主,击中了家长的痛点;参观古建筑、参观博物馆、汉服旅游等文化主题旅游项目也越来越受到年轻游客的欢迎。很多旅游产品的线路设置也更加注重历史文化目的地。
新趋势、新特点、新消费心理,文旅的这一把火还能持续多久?


跟着课本去旅行的不只是小学生带着课本旅行的不只是小学生。
7月,全国各地的家长带着孩子蜂拥至敦煌。
成都市民刘鑫就是其中之一。“人们都说‘跟着课本去旅行’,这次我来敦煌就是为了给孩子们看看课本上的东西。”刘鑫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这个暑假,她和两个朋友,带着上小学的孩子,去了西北,玩了一把绿色甘大环线的感动。“这里的文化氛围和我们熟悉的很不一样。对孩子们来说,这是一种非常新奇的体验。”刘鑫说。
今年之前,刘鑫更喜欢去海边或其他自然风景优美的地区度假。但用她的话说,“风景很美,但那种玩法往往只是吃喝玩乐,很难感受到当地的风土人情。”另外,孩子都大了,语文和历史也提到了丝绸之路和河西走廊,所以我想带他们去看看,去玩一些比较有人文内涵的地方,边玩边学。"
刘鑫的心理反映了家长的新诉求。
“父母特别喜欢去有历史文化底蕴的地方。所以一听说客户要带孩子,特别是六七岁以上的孩子,我们就会推荐去有人文景观和文化底蕴的景点,比如敦煌画院、莫高里匠人村。”甘肃自由足迹旅行社创始人李晓阳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李晓阳介绍,除了相关知识的讲座,上述景区还有非遗工作坊,可以身临其境地体验雕塑、绘画技艺等亲子手工活动,让孩子们通过这样的活动对敦煌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比如莫高里匠人村的研究活动,已经变得非常有规模,是一个包括敦煌文化讲堂、壁画书法研究、美术、彩塑、篆刻在内的研究基地。”
不仅家长带孩子来学习,很多对敦煌文化感兴趣的成年人也去敦煌参加当地的学习活动。
90后女孩宋然今年春天报名参加了敦煌研究院莫高学校为期5天的课程,不包括往返敦煌的交通费。价格在11000元左右。来之前,她已经针对历史背景做好了攻略。
“很棒,都是专业研究员授课,还有资深讲师带我们去身临其境的‘刷洞’,可以看到一般不对外开放的洞穴。还有一些手工制作的课程,特别有意思。以前看过敦煌的书和展览,但总是雾里看花。这个书房是身临其境的学习和游玩,我体验的是完整的‘敦煌宇宙’。”宋然觉得这次游学花的钱值得。
敦煌当地作家王也告诉记者,除了针对未成年学生,敦煌当地的一些博物馆、研究所也针对有一定知识积累的成年人开发了很多研究项目。“很多项目的专业门槛相当高。不仅仅是听讲解打卡那么简单。需要一定的知识积累,而且至少是高中以上的学生。”



敦煌丝路遗产城 甘肃自由脚印旅行社|供图敦煌丝绸之路遗产城甘肃自由足迹旅行社|供图
研究持续火热,谁是下一个敦煌?
当地政府显然看到了消费市场的新需求,努力盘活当地传统文化资源,打造研究品牌。研学已经成为敦煌旅游的一块“金字招牌”。
近年来,敦煌市依托丰富的文物古迹和自然景观,通过成立敦煌文化研学季联盟、制定研学季优惠政策、开发研学精品线路等方式,大力发展研学旅游体验项目。先后建设了莫高窟学校、敦煌镇鸣沙书院、莫高里工匠村、阳关、玉门关等敦煌文化研究基地,开展了临摹敦煌壁画、制作敦煌彩塑、书写竹简、制作陶器等工作。
值得注意的是,敦煌市还将2022年12月1日至2023年3月31日期间定为敦煌文化研究季,成立了由旅行社、机场、世界文化遗产、研究基地、酒店、餐厅组成的敦煌文化研究季联盟,共同推出敦煌文化研究产品,助力敦煌文化传播。
在教育越来越强调全面发展和寓教于乐的当下,研学之火不仅在敦煌,也在全国持续燃烧。
携程提供给《中国经济周刊》的数据显示,今年暑期的游学特别火爆。通过携程预订游学和游学产品的人数同比增长近一倍,北京的游学产品数量是去年的1.8倍。内蒙古、青海、甘肃、北京、四川游学产品销量排名靠前;同程旅行大数据显示,7月,“研学”旅行搜索热度增长203%,“亲子”旅行搜索热度增长162%。研学旅行超过了亲子游的涨幅。亲子研学旅游成为今夏中国热门旅游主题,亲子服务行业迎来新一轮消费增长。

“原因是全面的。”中国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高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分析,研学市场的爆发有三方面原因:一是教育部门将研学纳入教学范畴,形成主管部门对中小学生的明确要求和素质教育导向;其次,旅游、教育等部门和企业的共同努力,以及媒体的积极呼吁,使得研学成为近年来蓬勃发展的市场;再次,家长期望孩子提高综合素质,所以把带薪休假和孩子的学习结合起来。
中国幅员辽阔,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历史文化名城众多。这些城市是否都可以复制敦煌的道路,成为下一个热门的研究目的地?
高认为,有很多地方可以成为下一个敦煌。但要成为旅游研学市场的首选,需要具备三个条件:一是综合性,不仅是文化,还有自然风光。每个人都不是为了研究而研究。比如敦煌除了莫高窟,还有月牙泉、鸣沙山、沙洲夜市;二是知名度高,全国学习的地方很多,但要想脱颖而出,就要重点关注热点集中的地方,比如曲阜、孔子故里、黄山、徽州文化发源地等;第三,交通比较方便,靠近旅游市场,不会太远太贵。“西藏的文化、民风、风景都不错。前不久去了阿里,那里有很多世界级的东西,包括自然和人文,但是能去的人不多。不是人家不想读书,只是准入条件暂时不允许。”
“今后的关键是加强推广,做出一些有品牌、有影响力、学生喜欢的研学旅游产品。”强调高。



不仅仅是研究,传统文化旅游受到追捧。
作为古丝绸之路的重镇,“敦煌”二字代表的不仅仅是一个地理概念,更是一张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文化名片。这就使得敦煌的旅游线路自然而然地带上了自己的文化风格。
作为一名多年的旅游从业者,李晓阳告诉记者,他遇到过许多形形色色的游客,其中许多人都被西北的人文历史所吸引。“我之前带的一个东北客人,30岁左右,对西北人文特别感兴趣。他来敦煌的时候没有买什么特产,就买了莫高窟的高清壁画画册。一张专辑花了2000块,他一口气买了三张。”
近年来,李晓阳深刻感受到游客对历史目的地越来越感兴趣,尤其是许多年轻消费者热衷于深度旅游,拒绝走马观花,注重身临其境地体验习俗和文化。所以他在旅游产品的设计上也更加注重文化特色。
“从2019年开始,我就在计划做‘重走玄奘之路’、‘追随霍去病的脚步走丝绸之路’等旅游产品。李晓阳介绍道。
放眼全国,年轻人的爱好正逐渐回归传统文化。参观古建筑、参观博物馆、汉服旅游等传统文化旅游项目颇受欢迎。
“这是经济发展、生活改善后文化自信的表现,也离不开国家相关部门和宣传机构的倡导。比如央视近几年推出的一系列节目,关于文物、文物、诗词等。,在社会上产生了良好的影响。此外,文化、人文、文物比自然景观更吸引人、更能琢磨、更能理解、更有趣。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其意大致在此。”高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说。
许多企业也密切关注消费趋势,开发在线相关产品。
携程方面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目前携程平台上已经推出了很多历史文化旅游产品,包括跟团游、定制游、当地导游、一日游、高端游等多种类型的产品。旗下旅行社也自行踩线,研发具有人文色彩的团体产品和私人团体产品,涵盖全国各地的文化品类。同时,携程还与目的地、景区、博物馆合作,深度挖掘当地文化特色,打造兼具人文特色和当下潮流的文化旅游新产品,通过访民、地方文化旅游大会、景区音乐节、汉服节等时尚方式,帮助当地文化旅游打破圈子。
但是,在市场火热的同时,传统文化旅游还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不足。
采访中,业内人士首先吐槽的就是目前正在爆红的古装游。一位敦煌旅游行业人士向记者“吐槽”:“根据我的了解和客人的真实反馈,这个市场有很多不专业的行为,往往只是随便带个化妆师过来,摄影不专业,纯粹靠后期。每个人都拍了同样的照片。”在社交媒体上,关于旅游产品的差评主要集中在同质化严重、制作粗糙、价格不透明等问题。
此外,多位受访者也向记者反映,部分景区制作粗糙、不专业,“浪费了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
“有些景点的解说太粗糙了。”李晓阳直言,敦煌部分景点的讲解比较肤浅,与建筑相关的讲解倾向于功能性,对历史人文背景的讲解不够。所以他们会为客人提供专业的讲解。
不仅是从业者,游客也有类似的感受。刘鑫告诉记者,司机师傅的介绍比景点的讲解更引人入胜。“景点的解说往往给人一种‘啊?这样就结束了自己配不上这么好的文化资源的感觉。"
针对目前的传统文化旅游市场,高指出了三个不足:一是呈现方式比较单一,缺乏创新的内涵表现,需要更多感受的渠道和方式;第二,讲解要更加专业和通俗,不要只是讲故事或者象形的东西,连小孩子都不相信;第三,文化旅游的融合要深化、交融、具体化,比如在游客观看的文创产品、演艺节目等方面。
(应采访对象要求,刘鑫、宋然、王为化名。)
(《中国经济周刊》)